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牙桩冠的修复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后牙大面积缺损患者20例,对其应用根管治疗的方法对其后牙桩冠修复实施治疗,其主要流程为根管制备、蜡桩制作、戴桩、牙体预备、烤瓷或者是铸造冠戴入等。结果经过2年临床观察,其中19例使用正常,无明显不适,咀嚼功能良好1例x线显示根折,修复失败,分析原因可能为根管制备量过多,根管壁有薄弱区,受力后出现应力中断。结论对于后牙牙冠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实施根管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后牙劈裂后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下颌后牙劈裂患者,经过捆绑或拔出活动部分劈裂牙齿后进行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用正畸结扎丝捆绑,或行桩修复残冠。跟踪报道3年观察疗效。结果成功98例,5例有效,7例失败。结论下颌后牙劈裂后不能轻易拔出,应根据劈裂情况实施固定修复。牙周情况不好的牙齿,可联合边牙一同行固定修复。保留了患牙,提高咀嚼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Ⅰ、Ⅱ、Ⅲ类错畸形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基骨、牙槽骨、牙弓宽度的差异。方法选取错畸形患者90例,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不同错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及横向距离。结果不同错畸形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倾向斜度分别为右侧(2.33±3.36)°、(-3.04±5.43)°、(5.89±5.92)°,左侧(2.17±3.24)°、(-2.91±5.24)°、(5.29±5.48)°;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安氏Ⅱ类相对其他错较颊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上颌基骨弓宽度(62.17±2.98) mm小于安氏Ⅰ类(64.41±3.56)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下颌牙弓宽度(45.66±3.77) mm大于安氏Ⅰ类(43.92±2.39) mm、安氏Ⅱ类(43.51±3.07)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与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下颌基骨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成负相关,与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成正相关。结论不同错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具有差异;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基骨弓相对狭窄,下颌牙弓相对偏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后牙纵折的治疗方法、适应证。方法选取35后牙纵折病例,对42颗纵折后牙立即复位,结扎丝固定,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结果本组42颗纵折后牙保守治疗后,成功32颗,有效7颗,成功率总有效率(成功加有效)92.8%,失败3例因牙周感染、根尖周炎最终拔除。结论纵折后牙及时复位固定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是可以保留患牙,恢复咀嚼功能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根管治疗后对牙体的修复方法。方法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进行牙体修复治疗的病人中随机选取100名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名病人中包括27名男性和23名女性,共有60颗病牙,包括25颗前磨牙和35颗后磨牙;对照组50名病人中包括25名男性和25名女性,共有62颗病牙,包括30颗前磨牙和32颗后磨牙,对两组病人同时进行根管治疗,然后进行一周到半月间的监控,检查发现病人不再有叩痛或者不适的情况,然后对其进行修复,对照组进行复合树脂修复;观察组病人进行聚合瓷嵌体修复。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所有病齿中,有57颗牙齿修复成功,成功率为95.0%;对照组所有病齿中,有43颗牙齿修复成功,成功率为69.35%;实验组的成功率远远大于对照组。讨论通过对复合树脂修复和聚合瓷嵌体修复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聚合瓷嵌体修复病人发生不良情况的概率远远小于复合树脂修复,同时修复成功的概率也远远大于复合树脂修复,应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复合桩核技术对后牙残根残冠进行修复的优点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随即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这一年的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对后牙残根残冠进行修复的患者病例20例,其中共有残根残冠39颗,全部采用复合桩核修复技术对患牙进行修复,修复结束后通过随访,对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对其独有优势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牙的修复治疗均顺利完成,在修复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在全部39颗患牙中成功修复者35颗,修复失败者4颗,修复的成功率可达89.7%,效果比较明显。结论采用复合桩核技术对后牙残根残冠进行修复,其疗效显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治疗时使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