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无导线起搏器(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变化及其对术后短期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LTP(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并完成1个月随访的患者,收集其释放后即刻、牵拉试验后即刻、5 min、10 min、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阈值,比较牵拉前后阈值的变化。按术后1个月的阈值变化将患者分为阈值升高组与阈值稳定组,评估牵拉后阈值变化对术后1个月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患者35例,全部患者出院时阈值较释放后阈值显著下降[(0.48±0.10)V对(0.70±0.37)V,P=0.03]。其中阈值升高组(n=13)术后1个月阈值较出院时显著升高[(0.58±0.11)V对(0.52±0.13)V,P=0.03],牵拉后即刻阈值较释放后显著升高[(0.71±0.25)V对(0.57±0.18)V,P=0.01];阈值稳定组(n=22)出院时、术后1个月阈值均较释放后显著降低[(0.45±0.09)V对(0.78±0.44)V,P=0.03;(0.42±0.06)V对(0.78±0.44)V,P=0.03]。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牵拉后即刻较释放后即刻阈值升高是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5,P=0.03;OR=1.78,P=0.04)。结论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有下降趋势。牵拉后即刻阈值升高是LTP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目的建立学校因病缺课预警阈值,为学校传染病疫情早期预警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日收集学校新增因病缺课人数,剔除多暴发疫情导致的缺课人数,计算常态情况下的班级和学校每日(周)因病缺课人均数(i)和标准差(s),以均数加1~3倍标准差为备选预警阈值,通过实际缺课情况检验确定适宜预警阈值。结果学校日因病缺课人均数在1~3人之间,均数+3s为预警阈值时较适宜,其中中学为8人,小学为10人;学校周因病缺课人均数在6~11人之间,以均数+1s为预警阈值时较适宜,其中中学为16人,小学为18人;班级日因病缺课人数最大值均数在2~3人之间;以均数+1s为预警阈值时较适宜,其中中学为3人,小学为5人;班级周因病缺课人数最大值均数在3~4人之间;以均数+1s为预警阈值时较适宜,其中中学为6人,小学为7人。结论初步确立中小学日因病缺课预警阈值为8~10人,周预警阈值为16~18人;中小学班级日因病缺课预警阈值为3~5人,周预警闽值为6~7人。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SEPCT)与感觉电流阈值(CPT)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适宜的刺激强度、规范本实验室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后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脑功能研究提供客观理论指导。方法:选择89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5±15.09)岁。按年龄分组,青年组:20~40岁,男7例,女13例;中年组:40~60岁,男20例,女13例;老年组:≥60岁,男20例,女16例。交替刺激双侧内踝部胫后神经,测量其双下肢CPT,并测量其SEPC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明显高于女性受试者,其SEPCT/CPT比值则显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及SEPCT/CPT均明显高于中年男性组,且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高于青年男性组(P〈0.05);女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P〈0.05),而SEPCT/CPT则较为恒定,各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SEPCT均值与CPT均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进行SEP临床检查及相关科研工作时,男性可给予4.40倍左右SEPCT/CPT的刺激电流强度,且老年男性受试者可给予稍高的SEPCT;女性则可给予6.13倍左右SEPCT/CPT刺激电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