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肝硬化患者,木村病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本文报道一年轻男性,以发热、皮疹、咳嗽起病,以肝脏肿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经两次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木村病。经利伐沙班、华法林、依诺肝素抗凝治疗血栓消退后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使木村病得到控制。

  • 标签: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门静脉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酸性淋巴(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诊断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于2008-12-25来我院就诊。主诉:上腭不适、溃疡1个月。病史:患者1个月前开始感觉全身不适,低热(37.2℃),约2周后上腭部不适,出现一灰白色

  • 标签: 口腔黏膜 嗜酸性粒细胞 肉芽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38岁,已婚,农民,1个月前发现左颈部肿块,于当地医院静滴青霉素、左氧氟沙星9d,肿块无缩小;2013-02-02至某院,颈部超声:左颈多发实性肿块,最大2.6cm×1.7cm。2013-02-05我院门诊查血白细胞15.17×10^9/L,血小板312×10^9/L,血红蛋白118g/L,血沉72mm/1h;左颈包块穿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考虑淋巴结结核可能大。门诊拟“左颈淋巴结核”收入科,发病来有咳嗽,无咳痰,无发热,饮食、睡眠可。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肾病综合征 误诊 恶性肿瘤细胞 颈部肿块 静滴青霉素
  • 简介:摘要酸性淋巴即Kimura’s病(K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肉芽病变。该病多发于亚洲男性。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对患者身体健康构一定程度威胁1。因此,如何有效的诊治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里以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2例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临床特征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头颈部 多发性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诊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酸性淋巴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酸性淋巴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酸性淋巴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简介:患者,女,2岁。因左耳持续性出血4个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无原因出现左耳道出血,曾在我科门诊检查发现左外耳道有肉芽样组织,给予摘除及碘仿纱条压迫,很快复发。入院专科检查见左颞区隆起,压之软。左外耳道深部有一从上壁垂下的红色物,质韧易出血,未能窥及鼓膜。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张口未受限,颞骨CT:左侧颞骨大面积骨质破坏,累及左颞颌关节、左骨性外耳道前壁,左颅中窝外壁部分破坏(见图①)。为进一步确诊,于2004年10月2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颞肌物切开取活检术。术中见颞肌饱满隆起,肌层下方可见肿瘤为灰蓝色,质软,似鱼肉样,不易出血,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持续性出血 骨性外耳道 颞骨CT 颈部淋巴结 门诊检查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脊柱的酸性肉芽(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性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酸性肉芽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我院1例枢椎酸性肉芽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酸性肉芽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枢椎酸性肉芽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周围软组织包块,须与脊柱恶性肿瘤、骨囊肿、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相鉴别;颈椎酸性肉芽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酸性肉芽以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为主。

  • 标签: 颈椎嗜酸性肉芽肿 诊断 治疗 125I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骨酸性肉芽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酸性肉芽常出现硬膜浸润,彻底清除病灶及对硬膜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本病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对多发病变广泛者,经活检证实后应进行放射治疗,一般用6~9Gy小剂量照射即可。病变较小者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 标签: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酸性肉芽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脊柱酸性肉芽MRI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例12例,多发2例(图A.B.C),颈椎3例,胸椎9例,腰椎2例,多发病灶均位于胸椎。病灶表现为病变椎体不同程度压缩变扁,信号异常,可伴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周围结构是否受累显示非常清楚,脊柱酸性肉芽的MRI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

  • 标签: 脊柱 嗜酸性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长骨酸性肉芽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长骨酸性肉芽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CT、MRI表现。结果:23例中,20例单发,3例多发。其中胫骨11例,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桡骨、尺骨各1例。影像学特点为髓腔内密度或信号异常改变、起源于骨皮质内缘的骨质破坏及骨髓水肿、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结论:长骨酸性肉芽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长骨 嗜酸细胞肉芽肿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酸性内芽的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青少年脊柱酸性肉芽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1.8岁。所有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4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其余12例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6个月,平均32.4个月。

  • 标签: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青少年 外科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神经根受压症状 病灶清除术
  • 简介:酸性肉芽(gastriceosinophilicgranuloma,GEG)是一种罕见的、极易误诊的胃占位性病变。笔者收集4例,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上腹部不适,伴呕吐1周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酸性细胞8.1%。钡餐发现胃窦小弯侧见一穿透性溃疡,突出腔外约2.5cm,局部胃壁活动度可,周围黏膜纠集,未见明显黏膜破坏征(见图1)。拟诊胃窦小弯侧穿透性溃疡。胃镜诊断胃角处溃疡,

  • 标签: 胃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骨酸性肉芽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酸性肉芽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术后复查情况。结果CT表现:3例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呈地图样,边缘骨质硬化,内可见碎骨片,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2例呈虫蚀样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锐利,无明显硬化边,其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突破骨质,侵犯硬脑膜及颅骨内、外板向眶内外生长。磁共振成像多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T2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其间可夹杂高信号。术后随访2年,3例病变基本愈合,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区别,5例钛网固定良好,8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眼眶骨酸性肉芽易与其他恶性病变相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综合细致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眼眶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