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洁 罗蓉(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肺间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类在临床(氧合障碍)-影像(弥漫性病变)-病理(炎症和纤维化)上具有共同特征,而病因不同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儿童ILD的病因谱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基因缺陷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是肺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方面的基因缺陷,近年来,还发现肺发育、免疫/自身炎症、代谢方面的基因缺陷也可导致儿童ILD。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因会被发现。

  • 标签: 儿童 基因缺陷 肺间质疾病
  • 简介: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无脊椎动物——一种珊瑚虫具有许多同脊椎动物人类相同的基因。让研究人员更加感到意外的是,在苍蝇和蠕虫这类动物身上并没有找到某些珊瑚虫和人类相同的基因。新的发现导致人们对利用苍蝇和蠕虫作为模式生物揭示人类基因的某些研究提出了疑问。

  • 标签: 人类基因研究 苍蝇 蠕虫 模式生物 表达序列标记 基因丢失
  • 简介: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有5%~10%发生于既往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其中,约30%的青壮年猝死不能通过尸检明确其死亡原因。通常认为这类SCD与遗传缺陷导致的心律失常有关,主要以离子通道疾病最多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这类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对易感家庭进行遗传学筛查的必要性;旨在呼吁人们建立对青壮年猝死及易感家庭的正确认识和关注。

  • 标签: 猝死 心脏 基因 遗传 离子通道病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32期
  • 机构:《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质在线粒体内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生成高能磷酸类物质,驱动着整个细胞的持续生存。线粒体中有13种氧化相关的酶都是由线粒体自身携带的DNA转录翻译得到的,其他的则是由细胞核中的DNA转录翻译得到。针对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往往会引起线粒体酶的功能异常,进一步导致细胞能量供应出现障碍,体现在生物整体上则是,线粒体缺陷相关的疾病。比如在人类中,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多种系统的功能异常,例如发育迟缓、神经系统问题、肌肉协调性差等等。使问题更麻烦的是,这些线粒体疾病往往并没有很好的治疗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例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探讨SERPINC1基因突变与静脉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类型为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病例系列。收集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AT缺陷患者临床资料,在患者治疗前,采集血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SERPINC1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测序予以验证。分析SERPINC1基因突变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统计占比。结果12例患者的AT:A在30%~66%,均明显下降,7例患者的AT:Ag 同步降低,表现为Ⅰ 型AT缺陷,5例患者AT:Ag在参考范围,表现为Ⅱ 型AT缺陷。共发现12种SERPINC1基因突变,其中6种杂合突变c.456_458delCTT(p.phe121del)、c.318_319insT(p.Asn75stop)、c.922G>T(p.Gly276Cys)、c.938T>C(p.Met281Thr)、c.1346T>A(p.Leu417Gln)和c.851T>C(p.Met252Thr)为首次发现的突变位点。12例患者均有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其中3例患者包括2例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和1例单杂合突变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下,青壮年时期即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其他9例患者合并有其他易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吸烟、妊娠和制动。结论SERPINC1基因缺陷导致的AT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 标签: 抗凝血酶缺陷症 SERPINC1基因 基因突变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叶酸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长期依赖和运用的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类型,叶酸物质的缺乏和代谢生理机制的异常,与类型多样的出生缺陷事件和不良孕产事件的发生具备直接相关性。在人体内部出现叶酸物质缺乏问题或者是叶酸物质代谢生理机制异常问题条件下,通常需要医生尽早制定和运用适当方案为患者展开治疗干预,本文围绕 叶酸代谢基因与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的关系论题,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阐释。

  • 标签: 叶酸代谢基因 出生缺陷 不良妊娠 关系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叶酸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长期依赖和运用的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类型,叶酸物质的缺乏和代谢生理机制的异常,与类型多样的出生缺陷事件和不良孕产事件的发生具备直接相关性。在人体内部出现叶酸物质缺乏问题或者是叶酸物质代谢生理机制异常问题条件下,通常需要医生尽早制定和运用适当方案为患者展开治疗干预,本文围绕叶酸代谢基因与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的关系论题,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阐释。

  • 标签: 叶酸代谢基因 出生缺陷 不良妊娠 关系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患儿 女,4.5月龄,以“腹泻2周、咳嗽10 d、发热1 d”就诊,结合既往史、临床表现及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基因检测,诊断为白细胞介素7受体α(IL7R)基因缺陷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IL7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 c.169T>C,p.C57R和c.799A>G,p.R267G(NM_002185)既往均未见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6岁男性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肝脏损伤,肝损伤前均有发热,最终诊断为NBAS基因缺陷。与未发现NBAS突变的患者不同,确诊有NBAS突变的患者在每次肝功能损伤前均患有发热性疾病,发热24~72 h后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以此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反复出现发热相关性肝脏损伤患者应注意NBAS基因缺陷可能。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NBAS基因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叶酸基因精准性与孕期疾病及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备孕及孕早期孕妇的叶酸代谢基因检测的数据及一般临床资料。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组对象例数:80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方式摄入叶酸,观察组对叶酸的摄入方式进行个体化干预。对比相关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关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叶酸基因精准性检测 个体化干预 出生缺陷率 叶酸
  • 简介: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

  • 标签: 出生缺陷 基因组 遗传代谢性疾病 防治 中国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与环指蛋白216(ring finger protein 216, 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阐明RNF216在GnRH缺陷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Y2HGold酵母中,与人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然后在Y2HGold酵母中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并在Y2HGold酵母中成功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到了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丝状蛋白B(filamin B, FLNB),并在Y2HGold酵母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筛选到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FLNB蛋白,RNF216可能通过调节FLNB或FLNB/FLNA异源二聚体影响GnRH神经元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GnRH缺陷疾病 GnRH神经元 RNF216蛋白 FLNB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脂蛋白脂酶基因(LPL)缺陷的杂合子小鼠作为制备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野生型及LPL杂合子小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2、24h2个时点。实验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ug/kg体重)7次,每次间隔1h。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三酰甘油(TG)、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形态学改变并评分。结果LPL杂合子小鼠对照组血TG为(3.55±0.27)mmol/L,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0.94±0.18)mmol/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血TG、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55±0.27)mmol/L和(3685±484)U/L,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0.92±0.11)mmol/L和(2501±410)U/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分值分别为3.94±0.21、3.94±0.21、1.84±0.25和1.84±0.25,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3.06±0.01、2.52±0.51、0.46±0.22和0.58±0.38(P〈0.05)。结论LPL杂合子小鼠血TG中度升高且稳定,在雨蛙肽诱导下产生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是研究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胰腺炎 高酯血症 脂蛋白酯酶 杂合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中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相关的关键预后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纳入377例结直肠癌患者,筛选MSI-H和错配修复稳定(MSS)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阈值为错误发现率<0.05且倍数差异>2),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错误发现率<0.05)。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R>0.4且P<0.05),并筛选枢纽基因。通过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关键预后基因(P<0.05),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验证关键基因表达及与MSI-H的关系。不同患者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共筛选出558个MSI-H相关基因,811个MSS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显示MSI-H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免疫应答。通过网络分析及Cox回归,鉴定出3个MSI-H显著相关的预后关键基因,即GJB5、TNNT1和KRT16。其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在转移性患者中对总生存期的风险比分别为1.4(P<0.05),1.5(P<0.01)和1.7(P<0.01)。在单细胞测序数据中,同样发现GJB5、TNNT1和KRT16在肿瘤细胞和MSI-H患者细胞中高表达。结论GJB5、TNNT1、KRT16为MSI-H结直肠癌患者高表达的显著不良预后关键基因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 RNA测序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二氢嘧啶酶(dihydropyrimidase,DHP)缺陷症患儿的DPYS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测序,确定变异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携带了DPYS基因c.1468C>T(p.Arg490Cys)和c.1339-1363del(p.Val447fs)复合杂合变异。结论DPYS基因c.1468C>T和c.1339-1363del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性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二氢嘧啶酶缺陷症 DPYS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二氢嘧啶酶缺陷症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确定致病基因,并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DPYS基因存在第5外显子c.905G>A(p.Arg302Gln)纯合变异,父母均为c.905G>A(p.Arg302Gln)杂合变异携带者。结论DPYS基因c.905G>A纯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二氢嘧啶酶缺陷症 DPYS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孕期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配偶行相应基因测序在降低出生缺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广东地区2003例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进行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rRNA这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检测。对检出的耳聋基因携带者丈夫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和相应基因测序,双方检测发现为同一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孕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再对其胎儿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结果检出孕妇携带者103例,检出率5.14%。这103例携带者的丈夫中检出同样为相应基因的携带者6例,其中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与GJB2基因杂合突变携带者各3例。6对夫妇在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羊水穿刺进行胎儿耳聋基因产前诊断,1例胎儿确诊为GJB2基因c.109G〉A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患者,1例为SLC26A4基因IVS7-2A〉G/c.2086C〉T双杂合突变患者,还有1例为GJB2基因c.511_512insAACG杂合携带者,另有2例为正常基因型。结论在听力正常孕妇中使用基因芯片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检出耳聋基因携带者,然后对其丈夫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相应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双方为同一基因治病突变携带者的夫妇进行相应基因的产前基因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标签: 耳聋基因 携带者 筛查 产前诊断
  • 作者: 王剑 胥雨菲 傅启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遗传分子诊断科,上海 200127 上海市儿科临床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上海市儿科临床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7
  • 简介:摘要出生缺陷与罕见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防控和阻断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等基因组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遗传性出生缺陷与罕见病的筛查和诊断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本文从基因组学技术在孕前/胚胎植入前、产前、新生儿期各阶段的应用以及临床转化趋势等方面展开阐述,突显在基因组医学时代下构建早期精准预防控制体系的广阔前景。

  • 标签: 基因组学 出生缺陷 罕见病 三级防控 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儿童NBAS基因缺陷病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行肝移植手术的3例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NBAS”“neuroblastoma amplified sequence recurrent”“acute liver failure”“SOPH syndrome”“short stature with optic nerve atrophy and Pelger-Huët anomaly”“发热相关肝衰竭”“急性肝衰竭”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关于NBAS基因缺陷病肝移植的病例报道,总结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3例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行肝移植治疗,男2例,女1例。3例患儿临床表型为发热相关的反复急性肝衰竭,基因结果为NBAS基因复合杂合致病变异。肝移植前急性肝衰竭次数分别为11、2和4次,手术年龄分别为3.5、2.3和2.0岁。肝移植时,例1为肝衰竭恢复期,例2为肝衰竭急性期肝性脑病Ⅴ期和呼吸衰竭,例3可能为肝衰竭急性期。肝移植后,例1于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并发症。例2出现癫痫、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例3于1个月内死于脓毒症。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报道8例行肝移植手术的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结合本组3例患儿,11例患儿均表现为发热相关的反复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年龄为0.9~5.0岁。3例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11例患儿随访时间为0.7~14.0年,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并无肝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NBAS基因缺陷病肝衰竭有效的措施,但术后可能出现肝移植相关并发症,NBAS基因缺陷肝衰竭肝移植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