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银翼杀手 2049》在其 硬核科幻片的外壳下,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核。从内容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互文性设定和内容,这大大延伸了影片的深刻性和“画外之音”。本文主要通过基线测试这一情节设定来分析影片的丰富内涵。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影像学进展模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基线资料的差异,为早期识别有重症倾向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COVID-19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以48 h内病变是否出现快速进展分为2组:快速进展型(A组)16例、非快速进展型(B组)49例,分析其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潜伏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初次胸部CT的特征(病灶的分布、形态、边界和所累及的肺叶数)。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比2组上述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A组年龄、胸闷症状、基础疾病、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B组(P值均<0.001);A组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B组(Z=182.500、259.000,P值均<0.001)。2组影像学基线特征对比:A组多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的磨玻璃影,病灶的边界模糊;而B组以胸膜下分布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较多见,2组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胸膜下外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5、13.268,P值均<0.001)。A组中"细网格"征的检出率高于B组(χ2=4.201,P<0.05)。本研究中反晕征的病例数较少,但A组中有1例早期反晕征表现进展为危重症的患者,值得重视。2组血管影增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0,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淋巴细胞计数和CD4减低、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分布、磨玻璃影边界模糊或出现"细网格"征提示病变可能出现快速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疗机构诊断的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例的诊断类型、疾病进展及治疗等情况。方法在全国部分地区的二、三级医院设立监测哨点,对在哨点医院2017-2019年连续3年就诊中传染病报告的丙肝病例进行调查,了解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丙肝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及治疗等情况。采用χ2检验及χ2趋势检验对其诊断、治疗等情况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调查丙肝病例16 241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7 538例(占46.41%),确诊丙肝病例8 703例(占53.59%);确诊病例中,急性60例(占0.69%),慢性8 643例(占99.31%)。3年间肝病相关科室诊断病例的占比由62.23%下降至40.01%,而非肝病的内科及外科病例占比由不足30%提升至接近60%。二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26.27%)显著低于三级医院(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594.833,P < 0.001),不同地区确诊比例也存在差异(P值均< 0.001)。FIB-4 > 3.25的病例占35.78%,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趋势明显(χ2趋势= 1 159.624,P < 0.001)。抗病毒治疗比例平均不足10%,二级医院抗病毒治疗比例极低(2.13%);但单纯保肝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30.40%下降到2019年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丙肝筛查发现力度逐年增加,但仅半数左右病例可以确诊,二级医院确诊能力尤其不足。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为慢性丙肝病例,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超过1/3,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丙肝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二级医院远低于三级医院。亟需提高医患双方对丙肝的重视,加强丙肝确诊能力,提高丙肝抗病毒治疗覆盖面。
简介:[摘要 ] 目的 摸清我区 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数量,掌握基本情况、失能原因、患病情况与疾病负担、家庭及经济状况,了解辖区失能老人养老状况,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为政府制订和出台相关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对辖区内所有符合失能老人定义的 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问卷由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采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失能相关情况、家庭及经济状况、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四个部分,采用 Epi3.02进行数据库录入,数据核对后采用 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区常住老年人失能率为 4.74%,各镇街分布不均,女性高于男性、失能程度更重,性别、年龄和地区是失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高龄女性失能情况最为严重;因病所致的失能占有重要比例,失能老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高,疾病负担重,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非常大。结论 更加注重农村女性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和负担,加强帮扶和保障力度;控制血压、预防脑血管事件、戒烟等措施有利于减少因病所致的失能;政府要主导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及时提供救护。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在女性癌症中发病率第一且逐年上升。2016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项目启动,旨在整合队列资源、提高随访质量、构建标准共享的乳腺癌专病队列,为实现乳腺癌发现、预防、早诊、治疗及预后研判等提供研究基础与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方法本研究基于社区人群,采用询问调查、身体测量、生物样本采集、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建立前瞻性队列,采用区域健康监测和定向监测随访队列。结果整合乳腺癌专病社区人群队列112 118人,其中完成55 419人标准化队列调查,54 304人采集生物样本。平均年龄51.7岁,超重/肥胖女性占62.7%,绝经女性占48.9%。结论本研究将为中国女性乳腺癌精准防治提供队列基础和研究平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现状,为提升医疗质量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配置情况和专业医疗服务能力进行调研,包括超声仪器出产国、数量、使用年数、年超声检查工作量以及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并对2013年和2018年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18年上海市医疗机构进口超声仪器占有率较2013年下降(82%对91%),超声仪器数量增加了31%(2 123台对1 617台)。三级医院超声仪器占有率最高(三级医院40%,二级医院25%,一级医院20%,民营医院15%)。2018年使用年数超过10年的超声仪器所占比例较2013年上升(9%对4%),年超声检查人次提升了46%(1 982万人次对1 359万人次),三级医院承担全市超声检查工作量比例最高(三级医院51%,二级医院35%,一级医院4%,民营医院10%)。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每万人的超声仪器配置数为1.14台,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提高了11%(0.93万人次对0.84万人次)。结论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规模不断发展,超声仪器品牌国产化正在提高,但超声仪器更新能力仍需提升,工作负重增大,分级诊疗不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上海地区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初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4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按照病情分为轻症(轻型及普通型)和重症(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两组,描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结果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重症患者26例(8%),发病天数中位数为5 d,20例患者HBsAg阳性(6.2%),经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为脂肪肝患者70例(21.6%)。324例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27.86±20.02)U/L,天冬氨酸转氨酶(29.33±21.02)U/L,碱性磷酸酶(59.93±18.96)U/L,γ-谷氨酰转移酶(39.00±54.44)U/L,总胆红素(9.46±4.58)μmol/L,白蛋白(40.64±4.13)g/L,国际标准化比值1.02±0.10,其中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上限(ULN)占15.7%(51/324),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 ULN占10.5%(34/324),碱性磷酸酶> ULN占1.2%(4/324),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均> ULN占0.9%(3/324),国际标准化比值> ULN比例最低为0.6%(2/324)。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丙氨酸转氨酶(21.5 U/L比26.0 U/L,P = 0.093)、碱性磷酸酶(57 U/L比59 U/L,P = 0.674)、γ-谷氨酰转移酶(24 U/L比28 U/L,P = 0.1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天冬氨酸转氨酶(23 U/L比34 U/L,P < 0.01),总胆红素(10.75 μmol/L比8.05 μmol/L,P < 0.01)、白蛋白[(35.79±4.75) g/L比(41.07±3.80)g/L,P < 0.01]、国际标准化比值(1.00比1.04,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地区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比例较低且肝损伤程度轻,胆管细胞损伤少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基线血他克莫司谷浓度(C0)的受者,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后C0的变化情况及效果。方法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基线C0,将130例受者分为两组,A组受者转换前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转换,B组受者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1转换。比较两组在药物转换前后C0的变化情况及相关肾脏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转换前相比,转换后两组间他克莫司日平均用量和单位体重平均用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转换前相比,两组受者在转换后第7天的C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换4周(第28天)时B组受者C0波动范围较小,与转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而未调整初始剂量的A组受者转换第28天的C0仍明显下降,与转换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当受者基线C0低于6 μg/L,在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成他克莫司缓释制剂时增加10%~20%左右的用药剂量,以维持C0的稳定,避免C0出现大范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