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受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小儿11例,ASA评级Ⅰ~Ⅱ级,中均以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维持全身麻醉。结果10例患儿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麻醉过程顺利。l例怠儿中缺氧发作,同时伴有心电图sT段改变,遂停止治疗。结论术前给予充分病情评估,中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能满足手术要求,且具有创伤小、术后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静脉全身麻醉 冠状动脉瘘 心导管介入术 儿童
  • 简介:通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膜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间隔缺损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由于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瘤 堵闭 封堵器 介入 多孔膜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4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 简介:目的评价婴儿动脉导管未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治1岁以内婴儿动脉导管未患儿63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5.1±3.6)个月,体质量(6.3±2.7)kg。患儿均有睡时多汗症状。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无血尿、血栓等并发症,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压迫数小时后消失。二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婴儿动脉导管未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介入治疗 封堵器
  • 简介:古代战争中,有不少“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取胜的战例。为何背水之旅会有惊人的战斗力呢?答曰:无退路可寻也。我以为,同样的道理,不少青年高考落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却丝毫不松劲,奋力自学,这也如同打“背水战”。不是么,有多少自学者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就了事业。一位退伍战士就曾感慨地对我说,“要‘感谢’部队考学时的落榜。正是那次落榜死了我升学的路,却也磨砺了我求学的意志,促使我‘背水一战’,拼杀了起来。”结果,这一拼杀,

  • 标签: 高考落榜 对我说 自学者 古代战争 使人 《花城》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306例患者开胸术后,应用式引流管引流,促进了肺复张,预防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监测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方法采用置下胸壁前后式引流管各1根做引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体位引流。结果306例术后患者引流彻底,无一例发生胸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胸内出血,2例肺瘘气。结论对术后应用式引流管的护理,使侧胸腔得到充分引流,肺复张快,防止了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引流通畅能准确监测引流液在单位时间内的量、颜色、性质、瘘气程度,能及时诊断术后是否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是否有支气管胸膜瘘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胸术后 闭式引流 护理
  • 简介:1引言复苏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问题,复苏的成功率与多个环节有关,复苏方法的有效性是生命链(ChainofSurvival)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能否产生相对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为心跳和呼吸的恢复以及心脑重要器官的功能保护创造条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法,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本文就四十年来胸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作一个简明的总结.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胸心肺 闭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2年12月~2015年11月,纳入颅内动脉瘤夹15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中有7例,围期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中有8例,围期实施综合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并发症率更低,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夹期综合护理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并发症少,值得运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围术期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确保胸腔式引流安全、有效,使患者顺利康复。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通过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系统密封、无菌、通畅、固定。结果通过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30例患者未发生脱管、漏气、感染等情况,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做好胸腔式引流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此类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观察 护理
  • 简介:胸腔式引流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负压作用,将胸膜腔内气体及液体排出,促进肺复胀,胸膜腔闭合,恢复胸腔内负压,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改善患者呼吸,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放置时间一般为3—10d。胸腔式引流置管术后,患者感觉不适,影响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改变。舒适的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护理活动和舒适护理的研究,使人们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005年1月-2008年1月,笔者对镐例胸腔式引流置管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 护理干预 舒适护理 置管术 正常生理功能 胸腔内负压
  • 简介:目前治疗脑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是脑动脉瘤颈夹。我们配合该手术52例,术后有效率为100%。由于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显微镜下操作,切口小,腔深,手术风险极大。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文中总结介绍了术前准备和中配合体会。术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物品准备;中巡回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病情,特别是血压变化;器械护士要熟悉每一操作程序,集中注意力传递各种器械,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我们体会手术室护士全方位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手术难以实施。

  • 标签: 脑动脉瘤 夹闭 配合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夹患者的效果。方法观察组36例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30例按神经外科一般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积极开展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动脉瘤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动脉瘤 夹闭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手术配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脑显微镜下做颅内动脉瘤夹手术,实施密切的手术配合护理措施。结果此组颅内动脉瘤夹手术经过密切的手术配合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进行颅内动脉瘤夹手术患者实施手术配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配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式引流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2013年2月-2014年2月86例胸腔式引流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6例胸腔式引流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病例2例,术后皮下气肿6例,无感染及纵隔气肿病例,所有患者通过合理、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均顺利康复,治愈出院。结论合理、科学、严谨地做好胸腔式引流术前、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胸腔式引流的改进,本文从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以改良引流管的方法治疗8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治疗组,以采用常规引流管治疗的83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治疗组操作简捷,病员依从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胸腔式引流治疗有实际意义。

  • 标签: 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 自发性气胸 一次性使用无菌菌状头导尿管(硅处理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