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昌队列人群BMI、血压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为该人群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金昌队列第一次随访(2013-2015年)期间新发1 02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在同期随访期间未新发糖尿病、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中,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进行1∶1匹配,选取1 021例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 04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相加及相乘交互模型探讨BMI、血压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调整职业、饮酒、糖尿病家族史、高尿酸血症、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等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随BMI、血压的递增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高血压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女性超重/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分别是体重及血压正常人群的2.04倍(95%CI:1.54~2.69)、3.88倍(95%CI:2.55~5.91)。肥胖且SBP≥160 mmHg(1 mmHg=0.133 kPa)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是体重及SBP正常者的4.57倍(95%CI:2.50~8.34),肥胖且DBP≥90 mmHg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是体重及DBP正常者的3.40倍(95%CI:2.19~5.28)。结论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可增加金昌队列人群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应加强该人群体重及血压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1958至2018年广州市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的发病特征和存活情况,探讨尘肺病的发病趋势,为制定尘肺病防治政策和评价尘肺病防治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基于尘肺病病例卡和数据库及回顾性随访中收集的数据,对1958至2018年广州市报告的全部尘肺病新发病例作描述性分析,包括发病例数的年代分布、病种类型、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存活情况,以及诊断年龄和接尘工龄的变化趋势。结果1958至2018年广州市累计报告1 194例尘肺病新发病例,其中男性1 147例(96.1%),女性47例(3.9%)。尘肺病病种以矽肺(60.1%,718/1 194)和电焊工尘肺(21.5%,257/1 194)为主。累计报告例数位列前三的地区是黄埔区(29.0%,346/1 194)、南沙区(12.6%,151/1 194)和白云区(11.1%,132/1 194)。累计报告例数位列前三的行业大类是土木工程建筑业(25.0%,298/1 1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1%,192/1 194)以及非金属矿采选业(15.7%,187/1 194)。尘肺病新发病例诊断年龄为47.8(23.6~79.1)岁,接尘工龄为12.3(0.4~49.1)年。诊断年龄和接尘工龄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随访到963例尘肺病新发病例,其中存活467例(48.5%),以矽肺(41.3%,193/467)和电焊工尘肺(43.3%,203/467)为主;死亡496例(51.5%,),死亡年龄为69.9(32.4~96.9)岁。结论应根据广州市尘肺病的发病特征,加强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职业病诊断机构应采集尘肺病新发病例尽可能完整的粉尘接触史;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尘肺病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我国乙型肝炎(乙肝)病例的发病特征,为评估我国消除乙肝目标的实现情况,制定乙肝防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2020年我国高、中、低流行区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报告的病例的诊断信息,通过报告信息和诊断信息对2013-2020年的乙肝病例发病情况进行估算。分析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病例特征。结果NNDRS中共报告了27 013例病例,其中急性乙肝病例4 070例,慢性乙肝病例21 971例,未分类乙肝病例972例。报告急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69.9%(2 845/4 070),报告慢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2.1%(452/21 971),诊断为慢性乙肝的占89.0%(19 548/21 971)。通过对发病情况进行估算,2013-2020年全国估计急性乙肝发病率为4.6/10万,慢性乙肝发病率为54.5/10万。急性乙肝中以31~45岁组最多,占35.3%(1 164/3 297),≤15岁儿童仅占0.4%(13/3 297)。慢性乙肝中以46~60岁组最多,占34.4%(7 211/20 932)。结论我国急性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慢性乙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慢性乙肝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降低因慢性乙肝导致的疾病转归和死亡的发生。同时需要对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报告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报告,以提高乙肝病例分类报告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VVC)病例采取碘伏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分析其对复发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时段内于本院收集的100例复发性VVC病例资料。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加用碘伏棉球擦洗阴道)各50例。对比二组间疗效差异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病例48例(96.00%)较之对照组40例(80.00%)显然更高(χ²=0.060,0.014);而治疗6个月后的疾病复发病例1例(2.00%)较之对照组7例(14.00%)显然更低(χ²=4.891,0.027)。结论:将碘伏用于复发性VVC治疗中,不仅可使其治愈率得以显著提升,而且有利于防范疾病复发,临床预后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质参数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将传统脂质参数与联合脂质参数进行比较,以期探讨、识别和预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替代指标。方法以金昌队列为基础,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排除恶性肿瘤和相关内分泌、循环系统疾病后抽取随访期内新发糖尿病者1 025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按照年龄±2岁、性别进行1∶1匹配获得对照组1 025例,进而研究脂质参数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传统脂质参数中,TG、TC和L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00倍(95%CI:9.73~20.15)、2.15倍(95%CI:1.65~2.79)和1.66倍(95%CI:1.29~2.14),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数组的0.21倍(95%CI:0.15~0.28)。联合脂质参数中,TG/HDL-C、TC/HDL-C、LDL-C/HDL-C和非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86倍(95%CI:10.35~21.34)、8.12倍(95%CI:5.94~11.01)、5.85倍(95%CI:4.34~7.88)和5.20倍(95%CI:3.85~7.03)。TG、TC、HDL-C、LDL-C、TG/HDL-C、TC/HDL-C、LDL-C/HDL-C、非HD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5%CI:0.74~0.78)、0.59(95%CI:0.57~0.61)、0.67(95%CI:0.65~0.69)、0.57(95%CI:0.55~0.59)、0.77(95%CI:0.75~0.78)、0.73(95%CI:0.71~0.75)、0.69(95%CI:0.67~0.71)、0.66(95%CI:0.64~0.68);预测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40、4.70、1.28、3.25、1.17、3.43、2.46、3.58 mmol/L。结论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TG和TG/HDL-C是较好的糖尿病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型卒中患者首次发病后不同时期内的复发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卒中筛查项目2013―2015筛查年度的筛查人群。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卒中病史、影响因素信息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以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内首次复发的缺血型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未复发的缺血型卒中患者为相应的对照组,探讨缺血型卒中患者在不同间期内的复发危险因素;进一步以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为分组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亚组,探讨不同亚组缺血型卒中患者在不同间期内的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OR=1.71,95%CI:1.08~2.71)、冠心病(OR=1.55,95%CI:1.09~2.19)与缺血型卒中患者12个月内的复发风险存在显著关联;糖尿病与患者24个月(OR=1.94,95%CI:1.33~2.83)和患者36个月内(OR=1.64,95%CI:1.15~2.34)的复发风险也存在显著关联;随着mRs评分的增加,缺血型卒中患者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内的复发风险均显著升高;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分布患者的缺血型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结论缺血型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不同时期内的复发危险因素不同,在不同亚组患者中的复发危险因素不同且与复发风险的关联强度也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导致精神分裂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方法:本次试验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复发入院的精神分裂患者作为受试者。患者入院之后,医护人员即详细询问患者上次出院之后用药状况,同时查找患者上次出院之后治疗结果,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因服药依从性不佳而致病症复发的患者108例,占比达到90%,主要表现为擅自中止服药以及拒绝服药(75.9%)、未完全依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14.8%)、服药期间中断用药的患者(9.3%)。结论:影响精神分裂症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多种多样,有针对性地开展服药治疗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病症复发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探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该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前5年组和后5年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恶性肿瘤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结果耳鼻喉恶性肿瘤发病率无显着个体差异,但45~55岁及≥55岁患者的肿瘤比例较高;肿瘤患病率低,喉部恶性变与良性肿瘤之比为23:13;耳鼻喉良性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神经纤维瘤,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上皮癌、腺癌、横纹肌瘤和纤维肉瘤。前5年的肿瘤比例小于后5年。结果耳鼻喉肿瘤有年轻化和恶性趋势,但肿瘤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调控型数量性状位点(regQTL)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三维角度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重要生物信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拟探讨regQTL-SNPs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基于regQTL理论,利用已知的肺癌regQTL-SNPs数据库,筛选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报道的肺癌易感区域中发挥regQTL功能的SNPs。并通过两阶段病例-对照研究(初筛阶段:2 331例肺癌病例和3 077例健康对照;验证阶段:626例肺癌病例和667例健康对照),进一步明确上述regQTL-SNPs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在肺癌GWAS已报道的易感区域中,共筛选出8个regQTL-SNPs。人群易感性分析的初筛阶段,研究结果显示3个regQTL-SNPs与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验证阶段结果显示,位于ADRA1A基因上的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可以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1.33,95%CI:1.01~1.74,P=0.040),而位于ACTA2基因上的rs11202916突变等位基因G可以明显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隐性模型:OR=0.71,95%CI:0.52~0.96,P=0.02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6998591的突变等位基因T显著增加肺鳞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1.53,95%CI:1.01~2.32,P=0.043),而rs11202916的突变等位基因G显著降低肺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0.83,95%CI:0.69~0.98,P=0.031)。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携带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且吸烟的个体与不携带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且不吸烟的个体相比,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35%(OR=3.35,95%CI:2.10~5.34,P<0.001)。结论肺癌GWAS已报道的易感区域中存在2个发挥regQTL功能的SNPs,并且可以显著影响肺癌的易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庆主城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日发病例数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共3 107例。采集患儿入院当天鼻咽抽吸物(NPA),检测HRSV及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结合同期重庆主城区气象资料,对HRSV日发病例数及气象参数进行相关性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3 107例患儿的HRSV阳性率为34.53%(1 073例),年龄M(Q1,Q3)为6(3,13)月龄,男性占64.31%(690例)。HRSV日发病数与最低温度(r=-0.220,P<0.001)、最高温度(r=-0.221,P<0.001)、平均温度(r=-0.221,P<0.001)、降水量(r=-0.052,P<0.001)存在负相关,与日照时间(r=0.011,P<0.001)、平均相对湿度(r=0.095,P<0.001)存在正相关。与参考温度(20 ℃)相比,最低气温6~10 ℃在滞后4~8 d时对HRSV发病的RR值为1.11~1.14,最低温度5~19 ℃在滞后5 d和2~19 ℃在滞后10 d时RR值分别为1.02~1.14和1.00~1.03。累积滞后5、10、15和21 d时,与参考温度(20 ℃)相比,最低温度为10.4 ℃的RR值(95%CI)分别为1.93(1.08~3.46)、3.49(1.64~7.45)、5.00(2.01~12.46)和6.69(2.18~20.48);最低温度为22.1 ℃的RR值(95%CI)分别为0.87(0.77~0.98)、0.77(0.66~0.90)、0.74(0.62~0.89)和0.68(0.55~0.85)。在累积效应中,与参考温度(20 ℃)相比,在不同滞后天数下最低温度对男童和女童的最大RR值(95%CI)分别为7.24(1.84~28.51)和2.19(1.07~4.46),对<6月龄儿童和≥6月龄儿童的最大RR值(95%CI)分别为4.72(1.05~21.23)和11.98(1.70~84.35)。结论在重庆主城区,儿童HRSV日发病例数与气候参数有相关性,其中最低温度对HRSV感染有滞后和累积效应,6~10 ℃在滞后4~8 d时对HRSV发病的影响较大,累积效应对男童及≥6月儿童HRSV发病影响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