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制备的纳米晶W-Cu复合粉末为原料,通过球磨改性、叠层压制和一步液相烧结分别制备3种两层梯度复合细晶W-Cu材料(W-10Cu/W-30Cu,W-20Cu/W-30Cu和W-30Cu/W-50Cu),对其致密度、组织成分特征及界面结合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梯度材料各均质层都达到高致密(相对密度〉98%);梯度材料具有明显的梯度组织,界面结合完好,Cu相呈连续网状结构,包裹在均匀分布的细小W晶粒周围;成分呈阶梯式变化,各层成分因Cu相的迁移和流失与初始设计值有一定的偏差;材料力学性能呈现梯度性,界面显微硬度处在两层显微硬度之间,结合强度高于各自富Cu层的拉伸强度,表明纳米复合W-Cu功能梯度材料各成分层之间有着优良的结合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1)岁。均为单眼。主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分别为3、1例。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OCT血管成像(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分别为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单纯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随访时间(16.7±19.1)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logMAR BCVA为0.33±0.19(0.20~0.80)。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变,伴视网膜硬性渗出,其中可见2个相邻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1只眼。FFA、ICGA检查,所有患眼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视网膜内囊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26±125)(207~479)μm。行OCTA检查的4只眼,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均可见血流信号3只眼;仅SCP可见血流信号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4只眼,治疗后视网膜内囊腔无明显改善;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囊样水肿持续存在、硬性渗出减少1只眼。联合或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的5只眼治疗后CMT降低,BCVA提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logMAR BCVA 0.16±0.06(0.10~0.20),CMT为(212± 34)(154~252)μm;与基线时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P=0.037)。结论PEVAC患者多单眼患病,其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简介:摘要: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目前已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技术[1]。喇嘛甸油田由于距物源近,油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油层性质与已开展的三元复合驱油试验区差异较大。为研究非均质厚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在北东块开展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以室内实验为指导,依据喇嘛甸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点,优化了三元复合体系注入方案,实现了非均质厚油层三元复合驱的有效注入。试验过程中吸水剖面得到明显改善,油层动用程度在90%以上,体系渗流阻力增加,注采能力下降,油井见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现场试验效果显著证明非均质厚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可行。
简介: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MCC热力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CC整个生命史里,对流层中下部为正涡度区,200hPa以上为负涡度区;发展时刻辐合区突然抬升;MCC前期的垂直上升速度最大中心高度低于后期的;MCC的高低空的冷心、中层暖心的温度结构在成熟期以后不明显
简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层次人才分类培养的一种理念和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关注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跨专业和实践性发展需求是其逻辑起点,相应的培养组织和培养制度是其必要条件,根据培养过程特点选择培养方式、方法和加强质量保障是其基本要求,促进研究生发展成为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是其最终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度反映了人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点的转移:由注重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层次要求到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也反映了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导向的变化:由注重供给到注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