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ion,PBSCT)期间患者口腔黏膜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6例PBSCT患者的口腔黏膜进行追踪式的评估与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记录口腔黏膜的变化情况及恢复时间,评价护理效果。结果126例PBSCT患者中101例出现不同程度口腔黏膜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患者的感染恢复时间缩短,感染期间疼痛减轻,食欲增强;所有PBSCT患者出层流舱前,口腔黏膜感染的症状均全部消失,口腔溃疡全部愈合,黏膜完整。结论选择合适的漱口溶液,适时使用紫外线治疗仪,加强对症护理、咽喉部黏膜的护理及饮食和心理护理,对降低PBSCT患者口腔黏膜感染的发生率、缩短黏膜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根据2015年1月~2017年1月66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患者的多种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准备、心理护理、自我护理、治疗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66例患者均移植成功,其中21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2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但经过精心地护理和正确地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做好移植各阶段的护理,可以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实际护理疗效。方法: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本院对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实施全面探讨。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对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发热、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数据、护理实际满意度;结果: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观察组33例患者护理实际满意度,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对照组32例患者高,而并发症相关数据,要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对照组32例患者低。结论:实施全面护理手段能够大幅度控制并发症相关数据,提高护理实际满意度,值得大面积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2006年3月至2015年7月在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95例,根据移植前、移植中、移植后患者的心理特征分别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策略,观察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后,95例患者均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有效性有了深入的认识,移植前基本消除了忧虑、恐惧等心理特征,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充满信心进入移植治疗阶段;移植中患者情绪基本稳定、孤独感消除并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效果较好,顺利渡过了化疗预处理期和骨髓空虚期;移植后,84例患者移植成活后,无明显并发症,无对疾病复发的担忧,配合度较高,2例患者病情稳定及移植成活后,惧怕转出层流病房,9例患者因细胞生长缓慢达不到出仓标准而延期出仓;心理护理后9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针对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消除其不良情绪及异常心理特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护理后病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成功率较高。结论对恶性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
简介:分析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与移植物功能稳定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差异,探索CAN免疫致病机制。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2187和GSE22229两个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集,选取其中13个CAN样本为实验组,15个移植物功能稳定的样本为对照组。以SAM筛选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DAVID及GENECODIS网络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的MiMI插件进行差异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SAM筛选出上调基因168个,下调基因141个。基因富集结果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为调控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基因,而下调基因参与广泛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Cytoscape软件的PPI分析筛选出19个CAN相关核心基因。CAN患者与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存在显著差异;CAN致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增值、凋亡、迁移等广泛的信号传导通路变化;免疫细胞在基因的转录、RNA加工、翻译及蛋白质代谢等环节的改变可能在CAN的致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TAGAP、EIF3F、NUDT21、PAPOLA、RPL等CAN核心基因的免疫调控机制需要深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实际护理疗效。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阶段,本院对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病人实施全面探讨。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2例病人为参考组,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3例病人为研究组。通过比对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发热、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数据、护理实际满意度;结果: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研究组33例病人护理实际满意度,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参考组32例病人高,而并发症相关数据,要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参考组32例病人低。结论:实施全面护理手段能够大幅度控制并发症相关数据,提高护理实际满意度,值得大面积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院外自我护理。方法:选择于2021年4月~2023年11月本院的10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分析,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研究组行院外自我护理,一年后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院外自我护理能有效改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进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2016.1间收治的36例老年血液病患者,均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为其提供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护理结束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结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包括活力、生理功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前后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为老年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优化采纳。
简介:为了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对以allo—PBSCT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及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75例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13—72岁,清髓性移植66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HLA全相合和5/6相合61例(其中6例为非亲缘性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14例。预处理方案中清髓性移植采用:①Cy/TBI,②Bu/Cy;而HLA单倍体相合移植均采用Cy/TBI+阿糖胞苷;非清髓性移植采用福达拉滨+TBI/或(CTX+ATG)。GVHD预防:全部患者输入的干细胞均未进行去除T淋巴细胞及其他处理。HLA全相合移植均采用CsA+短程MTX方案,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用CsA+短程MTX+ATG+抗CD25+霉酚酸酯。移植后复发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或化疗,CML患者同时加用格列卫治疗。性别不同的供受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X和Y染色体,性别相同的供受者应用PCR方法检测短片段串联重复(STR)。植入后定期采用PCR及(或)FISH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表明:74例患者allo—PBSCT后获得造血重建,并最后转为完全供者嵌合体。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5—25)天。75例患者中至今46例(61.3%)存活,中位生存期23(2—61)个月。29例患者死亡,其中9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发生Ⅲ度以上急性GVHD死亡,7例(2例间质性肺炎)因严重感染而死亡,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9例存活者均为完全供者嵌合,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30(6—53)个月,5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7(2—17)个月,1例CML急变患者移植后100天复发,经DLI治疗达完全缓解,存活至今已53个月。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6
简介:目的探讨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心理护理。方法对2例移植患者运用语言技巧,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通过望、问、触、听、交谈、观察患者移植前、后的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在1月内迅速恢复,无严重感染及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地做好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移植成功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