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自从循环血液中发现造血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就成为研究热点。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实现,使得外周血干细胞(PBSC)广泛运用于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目前,血液成分单采技术[1]不仅用于外周血干细胞或血液制品的采集,而且用于治疗或预防几种移植相关并发症,亦为某些疾病提供了治疗选择。本文从外周血干细胞和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发展、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并发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以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单采技术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自体外周围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病人采取护理措施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研究,均符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指征。分析治疗期间采取护理措施产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消化道出血,2例发热,4例胃肠道反应。出院后均恢复良好,有1例半年后复发。结论对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能保障移植顺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4在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65例肝癌肝移植受者及同期入院的41例良性肝病肝移植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灶及癌旁组织CD24表达。绘制不同CD24表达受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D24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6.51±2.33) μg/L显著高于良性肝病肝移植受者(4.10±0.91) μg/L(P<0.001),癌组织中CD24阳性率为87.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6%,P<0.05),且外周血CD24水平与肿瘤组织CD24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0,P<0.001)。CD24表达(外周血和癌组织)与受者术前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有无微血管侵犯、门静脉癌栓、肉眼脉管癌栓及卫星灶显著相关(P<0.05)。超米兰标准、超UCSF标准的受者外周血和癌组织CD24表达程度较符合标准的受者更高(P<0.005)。CD24高表达受者的总体生存(OS)率预后和无复发生存(RFS)率预后明显劣于CD24低表达受者(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癌组织CD24表达强度[OS:HR=3.661(1.005~13.333)],P=0.049;RFS:HR=4.331[(1.887~9.942),P=0.001]和受者术前AFP水平[OS:HR=4.900(1.590~15.097)],P=0.006;RFS:HR=3.414[(1.614~7.221),P=0.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CD24表达情况。癌组织中CD24表达强度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肝癌 CD24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例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9例,经治疗及护理干预均顺利出院。结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护理干预具有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潜力,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移植治疗 恶性淋巴瘤 血液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8/kg,CD34+细胞计数(2.15±1.20)×106/kg。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879,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 标签: 外周血 CD34+细胞 干细胞动员 干细胞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传统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为82.5%,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外周血管 介入治疗 大咯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Remuzzi评分高的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了移植前活检Remuzzi评分4分及以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31例,分为双肾移植组(DKT组,14例)和单肾移植组(SKT组,17例)。Remuzzi平均评分为DKT组左肾5.05/右肾5.26,SKT组左肾4.92/右肾4.58。双供肾植入受者同侧髂窝。统计术后1年内的受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及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和蛋白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DKT组和SKT组的受者男性占比分别为92.9%比52.9%,体重指数分别为(23.93±2.56)kg/m2比(21.09±2.85)kg/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T组1例术后11个月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1年存活率92.9%,受者存活率100%,SKT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 。术后12个月的血肌酐(SCr),DKT组为(164±37.7)μmol/L, SKT组(154.92±96.2)μ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12个月时DKT组为(41.84±9.01)ml/(min·1.73m2),SKT组(44.8±18.16)ml/(min·1.73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外科并发症,各有1例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两组的DGF发生率(DKT组42.9%比SKT组41.2%)和蛋白尿发生率(DKT组57.1%比SKT组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前活检Remuzzi≥4分的高评分供肾,通过分配施行双肾移植或者基于供、受者匹配的单肾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受者/移植肾存活效果,长期效果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肾移植 边缘供肾 肾活检
  • 简介:摘要外周血管疾病(PVD)是一种影响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骨骼肌缺血、间歇性跛行,更严重的则会导致截肢和死亡。由于常规的临床指标对骨骼肌生理学局部改变的评估并不灵敏,所以这类患者的疗效评估可能相对困难。应用PET和SPECT等技术对下肢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可无创地定量评估PVD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亦可与临床指标和其他显像方法形成互补。该文讨论了放射性示踪技术评估PVD的应用进展,并突出了分子影像学在临床的最新应用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SPECT PET 灌注 血管生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肝移植术后行非移植手术的麻醉经过与预后,为此类患儿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肝移植术后行非移植手术的全部患儿,共计25例。根据手术特点将患儿分为两组: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组(R组,15例)和非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组(N组,10例)。收集患儿术前诊治经过、实验室检查、术中麻醉及手术记录、术后转运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患儿均接受机械通气全身麻醉。R组患儿平均年龄明显低于N组(P<0.05),且急诊手术所占比例、术前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循环波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组患儿(P<0.05)。R组患儿中,有7例输注血制品(包括2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6例患儿术后带管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其中2例患儿24 h内死亡。而N组患儿术后均返回普通病房,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行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的患儿通常术前病情更复杂、一般情况差,且手术时间长、术中循环波动明显,患儿术后回儿科重症监护室和术后24 h病死率也明显增加,麻醉医师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术前评估与准备、更精细的术中个体化麻醉管理;而行非移植并发症相关的手术麻醉患儿通常术前一般情况较好、手术短小,患儿也能较好地耐受手术与麻醉。

  • 标签: 肝移植术后 小儿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TR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10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桡动脉穿刺率、穿刺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中,TRA外周血管介入操作112例次,其中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83例次,支气管动脉灌注术4例次,盆腔肿瘤栓塞术11例次,其他手术14例次。所有介入操作穿刺成功率为97.3%(109/112),手术成功率为98.2%(107/109)。5例患者TRA失败,转为股动脉穿刺,并顺利完成操作。手术严重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2例次;轻微并发症中,桡动脉闭塞2例次,桡动脉痉挛1例次,手臂疼痛1例次,穿刺点血肿1例次。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112)和4.5%(5/112)。急诊操作16例次,均顺利完成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桡动脉途径 外周血管介入 安全性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人格改变及其与外周血中异常表达的lncRNA水平的关系。方法以方便取样法选取58例癫痫患者(研究组)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进行人格改变筛查;以qRT-PCR筛查研究组和58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外周血lncRNA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ROC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癫痫患者有9人为分裂样(S≥4)、11人为分裂型(S≥5)、17人为偏执型(S≥4)、15人为强迫型(S≥4)人格改变,有52人存在不同类型人格改变(89.66%)。分裂样、分裂型、偏执型、强迫型人格改变与NONHSAG012869(PR3),NONHSAT006265(PR4),ENST00000581634(PR6),ENST00000524610(PR8)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r=-0.46~-0.71,P<0.05或P<0.01)。PR1、PR3、PR8对分裂样人格改变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对分裂样人格改变的解释率为0.36;PR4、PR8对分裂型人格改变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对分裂型人格改变的解释率为0.30;PR3、PR4、PR6对偏执型人格改变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对偏执型人格改变的解释率为0.40;PR4、PR5、PR8对强迫型人格改变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对强迫型人格改变的解释率为0.20。癫痫研究组lncRNA表达水平对人格改变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发现,NONHSAG012869(PR3)、NONHSAT006265(PR4)、ENST00000581634(PR6)、ENST00000524610(PR8)对癫痫患者人格改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650~0.682,P<0.05,95%CI:0.546~0.784)。结论癫痫患者分裂样、分裂型、偏执型、强迫型人格改变常见,外周血lncRNA表达水平对其人格改变有一定诊断价值。

  • 标签: 癫痫 外周血单核细胞 差异表达 人格改变 长链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TR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10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桡动脉穿刺率、穿刺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中,TRA外周血管介入操作112例次,其中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83例次,支气管动脉灌注术4例次,盆腔肿瘤栓塞术11例次,其他手术14例次。所有介入操作穿刺成功率为97.3%(109/112),手术成功率为98.2%(107/109)。5例患者TRA失败,转为股动脉穿刺,并顺利完成操作。手术严重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2例次;轻微并发症中,桡动脉闭塞2例次,桡动脉痉挛1例次,手臂疼痛1例次,穿刺点血肿1例次。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112)和4.5%(5/112)。急诊操作16例次,均顺利完成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桡动脉途径 外周血管介入 安全性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OM. TEC与 CoBE Spectra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保障临床移植要求提高移植成功率。 方法 对本院50名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采集效果入组进行研究,其中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共循环27次,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共循环28次,重复采集者前后使用同一台机器。比较两组产品中白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比例、RBC、Hct、 Plt以及MNC细胞数、CD34+ 细胞数和产品体积。结果 两种机器的产品中白细胞总数、 RBC、Hct和产品的体积有统计学差异;而Plt、单个核细胞比例、产品MNC细胞数和CD34+ 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均能采集有效的MNC细胞数和CD34+ 细胞数,满足临床移植需求,但是CoBE Spectra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中RBC的污染率更低,特别适用于主要ABO血型不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者;而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体积小,适用于干细胞需要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者。

  • 标签: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血细胞分离机 采集效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被诊断为OSCC的71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以NLR中位数为临界值将356例患者列入低NLR组(NLR<2.20),将355例患者列入高NLR组(NLR≥2.20),分析NLR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高NLR组与低NLR组比较,在组织分型(P=0.002)、临床分期(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1)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分析表明低NLR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NLR 组(P=0.025)。单因素分析(HR:2.708,95%CI: 1.525~4.807,P=0.001)和多因素分析(HR: 2.191,95%CI: 1.158~4.144,P=0.016)均显示NLR与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密切相关。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指标。

  • 标签: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口腔鳞癌 预后
  • 简介:摘要肾移植术后胰岛移植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成人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案之一,但将其应用于儿童罕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4岁1型糖尿病合并肾衰竭患儿,行肾移植术后3个月接受同种异体胰岛移植。胰岛移植术后患儿血糖平稳,未再发生低血糖,C肽水平恢复正常,移植4周后出院时胰岛素用量减少2/3,未发生肝脏穿刺口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胰岛移植 糖尿病 肾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移植前活检联合肾脏灌注运输器(Lifeport)对移植肾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34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移植前活检组织病理学资料、Lifeport参数和受者术后3个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织病理学指标和Lifeport参数与术后3个月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和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发生DGF 13例,占38.2%。DGF组供肾获取时血肌酐以及Lifeport低温机械灌注(HMP)后0.5、1、2、4 h的阻力指数(RI)显著高于非DGF组,其中RI以HMP 4h时两组差异最显著。组织学方面,DGF组急性肾小管损伤(ATI)评分较非DGF组高,而Remuzzi评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术后3个月时的eGFR与HMP 4h时的RI以及Remuzzi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RI:r=-0.48,P<0.001;Remuzzi评分:ρ=-0.42,P=0.01),而与ATI评分之间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另外,Lifeport HMP 4 h的RI联合ATI评分可以将预测DGF的敏感度提高至100%(95% CI:75.3%~100%),特异度提高至90.5%(95% CI:69.6%~98.8%)。结论DGF组供肾获取时血肌酐、Lifeport RI以及ATI评分显著高于非DGF组,而移植术后3个月时的eGFR与Lifeport RI以及Remuzzi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ATI评分与Lifeport灌注4 h的RI联合可以提高DGF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标签: 肾移植 病理组织学 供者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