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不同类型单发皮质下小梗死(SSSI)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CA供血区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载体动脉MCA是否狭窄及轴位DWI-MRI上梗死病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部,将SSSI分为不同梗死类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91例患者中,伴载体动脉病变(PAD)的SSSI(SSSIPAD)24例(26.37%),不伴PAD的近端SSSI(pSSSI-PAD)28例(30.77%),不伴PAD的远端SSSI(dSSSI-PAD)39例(42.86%)。三组间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梗死层数≥3层、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SSIPAD(-)相比,SSSIPAD(+)组吸烟、近端SSSI、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率更高,NIHSS评分和LDL-C更高,梗死直径更大(均P<0.05)。结论MCA供血区不同类型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同。SSSIPAD是SSSI的一种重要类型,pSSSI-PAD具有SSSIPAD和dSSSI-PAD的中间特征,对于此类患者要积极寻找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慢性闭塞后不同脑实质区域脑血流量(CBF)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单侧MCA M1段闭塞且无其他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2.6±15.7)岁。入组患者均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灌注成像检查,于CBF伪彩图测量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皮层及深部白质区CBF值,并与镜像区相比较。结果入组患者中,左侧MCA闭塞13例,右侧MCA闭塞12例,闭塞侧额、顶、颞叶深部白质区每100 g CBF值分别为(21.265±7.836)ml/min、(19.741±6.972)ml/min、(19.741±6.972)ml/min,均低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闭塞侧额、顶、颞叶皮层CBF值略低于镜像区,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侧MCA M1段慢性闭塞后,供血区深部脑白质区CBF降低更为明显,3D ASL技术通过量化CBF可客观评估脑灌注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病例74例,观察责任血管中动脉在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率,并与中动脉供血区DWI序列上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行对比。结果7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期期脑梗塞患者中,DWI序列上高信号病变长径或长径之和≥3cm的病例48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的37例(77%),未显示的11例(占23%);DWI序列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3cm的病例10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DWI序列额叶、和(或)顶叶单个病变数≤1.5cm,或≤2个病变,且二者之和≤3.0cm为高信号的病例15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1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但DWI序列上未显示高信号病,间隔6天后复查,DWI序列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FLAIR序列上显示高信号血管征。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显示率与DWI序列病变的显示相关性较高,甚至提前于DWI序列上病灶的显示,对大面积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预警价值。
简介:摘 要:目的 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46例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根据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3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16例。分析两组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TIBI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静脉溶栓24小时内的TIBI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TIBI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监测有利于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1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纳入时间段为2015年8月~2017年12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二组,每组分别纳入62例及64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根据年龄段再分为观察1组(中老年组)及观察2组(老年组)二个亚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评价结果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06%(57/64),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及Barthel量表评分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分别为(6.3±2.0)分、(3.1±0.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三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为(76.9±1.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另外,治疗二周后观察1组及观察2组NIHSS量表评分分别为(2.8±0.8)、(4.2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月后随访观察1组及观察2组Barthel量表评分分别为(74.9±1.7)分、(62.1±1.6)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近期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意义,中老年组较老年组改善更明显,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改良模型。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制作MCAO模型;对照组采用Longa传统方法制作模型。比较两组模型制作的成功率、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和脑梗死体积分别为82.8%、(46±7)%,与对照组的89.3%、(48±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为15.94%,对照组为16.21%,两组的模型稳定性相近。结论改良的大鼠MCA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脑缺血一再灌注模型。
简介:Calcineurin(CaN)为蛋白磷酸酶2B家族成员,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细胞内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磷酸酶.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发生于左侧大脑中动脉环形动脉瘤1例。患者女,39岁,头颅CT平扫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走行区见团片状密度增高影,左外侧裂池及邻近脑沟内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见一巨大环形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巨大囊状动脉瘤伴中心血栓形成。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41岁)。36例共计38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60mm,其中3~7mm9个,8~14mm17个,15~24mm7个,≥25mm5个。术前破裂出血30例,其中14例形成脑内血肿;6例因其它疾病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RA或CTA检查,其中2例病人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而CTA则清楚显示动脉瘤。4例病人合并有其它部位动脉瘤,2例为双侧镜影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0个,分叉部近端7个、远端1个。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打开侧裂,依动脉瘤部位,逆行或顺行沿大脑中动脉主干(支)寻找分离动脉瘤,并夹闭之。结果全部38个动脉瘤均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其中8个大或巨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大部瘤体以解除其占位效应。术后恢复良好28例,发生偏瘫失语7例(因局部脑梗塞所致),死亡1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防止术后发生脑梗塞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障碍。
简介: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17.8±0.3)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