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及早识别头位难产,及时处理,以减少对母婴的危害。方法回顾性对396例因头位难产行剖宫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宫口开大≥7cm时剖宫产较宫口开大<7cm时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2,在持续性枕后(横)位、活跃期停滞、继发宫缩乏力这三种情况下巨大儿的发生率依次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及早行剖宫产,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时,往往合并巨大儿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临床诊治策略、预防方法等进行探究。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54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样本,对于头位难产的具体原因进行统计,并记录其分娩方式。结果:54例产妇出现头位难产的原因依次为胎头位置异常(74.07%)、宫缩乏力(14.81)、产道异常(7.41%)、不明原因(3.70%),且分娩方式主要为自然分娩(68.52%),其次为剖宫产(31.48%);54例发生头位难产的产妇中出现胎头位置异常者共计40例,其中包含持续枕横位24例(60.00%),持续枕后位13例(32.50%),高直位、前不均称位、面位各1例(2.50%)。结论:引起头位难产的原因较多,如胎头位置异常、产道异常、宫缩乏力,通过妥善处理产程有利于预防头位难产,在分娩期间需加强动态化观察以及准确分析评估并选择最优的分娩方式,通过及时纠正胎头位置有利于预防产妇发生头位难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为今后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3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有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其中胎头位置异常共计36例,占比为60%,与其它原因进行比较,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头位置异常中以持续性枕后和枕横位占比最高,与其它原因的比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位难产可导致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等。结论及时、正确的对头位难产进行处理,对降低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头位难产的鉴别要点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68例产妇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82例头位难产初产妇为观察组,同期86例正常分娩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头位难产的鉴别要点。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头位难产的原因主要有胎头位异常(48.78%)、宫缩乏力(24.39%)、软产道异常(13.41%)、巨大儿(7.32%)、骨盆狭窄(6.10%)等,行剖宫产手术的有71例,占86.59%,行产道助产的有11例,占13.41%。观察组宫颈水肿、胎膜早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的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异常是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生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胎膜早破、宫颈水肿等早期临床异常症状的出现,产妇应定期产检,分娩时保持良好产力及积极情绪。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了头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及预防。得出了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以及预防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94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接受产程护理干预)各47例,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自然分娩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高于参照组68.09%vs.21.28%;就剖宫产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7.02%vs.48.94%;就总产程时间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短于参照组;就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4.89%vs.51.06%,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头位难产产妇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