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观察手术进行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具体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对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治愈患者19例,占63.3%,有效10例,占33.4%,无效的有1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手术时间为(155.3±43.5)min,术中出血量为(742.3±175.5)ml,住院时间为(10.5±4.9)天,切口长度较小且术后恢复时间较短。结论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与开展手术前比较,实施手术后1d及随访观察1个月后患者Cobb,s角均明显减小,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管占位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腰疼痛,内固定物取出后症状消失2例,内固定钉断裂,有效处理并更换后恢复1例。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出血少,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操作简便,固定节段少,使脊柱的运动功能得以保留,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内固定治疗和手法复位保守治疗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保守治疗5例,与手术治疗切开内固定组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内固定组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保守治疗组。内固定组因腰部内固定牢固,生活质量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在治疗胸腰段脊柱单纯压缩性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但手术组在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较重、或伴有脱位、骨质疏松患者时优势明显。缺点是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椎体支架、螺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的前路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先天性脊柱畸形往往在2岁至8-13岁之间,因此我们选择年龄在8-13岁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的矫正治疗。结果胸腰段术前后凸平均60°,术后矫正平均16°,矫正率82%。侧凸术前平均32°,术后矫正至15°。矫正率68%。其中2例出现L1、2凸侧神经根牵拉伤,大腿内侧麻木,术后1.5周内恢复。未出现断棒、假关节形成。有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发现后凸矫正有丢失,及时进行后路融合。结论对于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前路手术的目的在于脊髓减压、纠正畸形、稳定脊柱,维持矫正。近期效果明显,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适应证,评价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在Kummell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56例Kummell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39例,平均62.8岁。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VAS评分术前7.6±0.8、术后3d2.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2±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Kummell病快速、安全、可靠。确定责任椎体以利于适应证的选择,准确的影像学测量有利于穿刺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选择25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首先进行中医复位后,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cm长的切口,固定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平均手术时间约1h,平均出血量约80mL。结论中医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复位好、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3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5-66岁。损伤节段T1212例,L18例,L25例,L32例,L4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0天,均为爆裂骨折。脊柱后凸程度(Cobb角)20-40度。椎体高度压缩至正常的30%-70%。治疗按置钉、减压、复位、植骨步骤进行。结果随访平均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0%-100%,Cobb角平均3度,30例Frankel分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对伴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的胸腰段骨折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Denis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60例:A组为后路治疗组,B组为前路治疗组。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以骨折椎体为中心摄正、侧位X线片。了解术后及随访期间骨折复位丢失情况,有无内固定折断,椎弓根钉松动、拔出,椎弓根钉或内固定圆棒折断等。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有无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的差异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前路治疗组与后路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B组相对于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不融合、骨吸收、椎体塌陷等情况。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单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是治疗Denis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寻T11肋椎角大小对L,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的影响及其与侧方成角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L1椎体爆裂骨折。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45±18.49)岁。损伤椎体均为L,椎体。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车祸伤23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至入院时间2h至24天,中位数24h;损伤至手术时间2—17天,中位数6天。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0例,E级20例。手术固定范围:T12~L2固定64例,T12~L1固定12例。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损伤节段为中心的脊柱正侧位片。肋椎角是脊柱正位像的中轴线与T12椎体上终板的延长线在手术侧(如左侧)第11肋骨的交会点与T11椎体左上角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冠状面Cobb’s角测量方法为固定螺钉所在的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固定螺钉所在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而不是伤椎的上位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与伤椎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以肋椎角的平均值为基点分为两组,分别是〈60°组和〉60°组。测量比较两组的冠状面Cobb’s角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角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分别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肋椎角与椎体螺钉A、B角及术后冠状面Cobb’s角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60°组36例,〉60°组40例,两组的术后冠状面Cobb’s角、椎体螺钉A角、椎体螺钉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A、B角与肋椎角的大小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T11肋椎角的大小即第1I肋骨的倾斜程度与术后冠状面Cobb’s角及椎体螺钉置钉的角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简介: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