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广州地铁客流日益攀升,客流潮汐现象明显,本文通过对广州地铁三号线的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客运管理的相关措施,确保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顺畅。
简介: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简介:摘要: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城市居民日常短距离出行,为城市轨道站点的交通接驳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较好地缓解了大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但在共享单车投放增量控制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共享单车的周转率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轨道站周边的建筑类型,对轨道站进行分类,并结合站点实际客流数据与站点周边共享单车的存放量,来分析各类站点对共享单车的需求特征,进而对共享单车的运营调度提出相关建议,实现提高骑行用户的满意度、降低运营企业的成本的目标。
简介:摘要:研究城市地铁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进而有计划的制定交通需求引导措施。本文基于广州市地铁刷卡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ArcGIS空间可视化方法,对地铁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利用SPSS的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结合NSI指数和早高峰站点出行平均时间,对站点类型及通勤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判。研究表明:①广州市乘客地铁出行时间集中在15-45min,且早晚高峰时段出行时间的集中度更高。②早晚高峰时段客流的流向和流量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关系,早高峰居民出行目的地更加集中,而晚高峰时段地铁客流呈现出多目的地的特征。③职住平衡型和居住型地铁更多,就业型站点分布相对较少。地铁线路的始发/终点站及6号线萝岗方向、4号线南沙方向、地铁7号线沿线等站点通勤平均时间较长。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铁站点需制定不同的规划引导措施。
简介:摘要:客流效果是评估城市交通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问题的核心。为刻画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本文从土地利用种类、土地开发强度和轨道交通可达性,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分析了客流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衡。
简介:文章以民族地区所辖9个省区作为研究单元,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运用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数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分析近10年来其入境过夜游客流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格局等并得到相关结论:1)以2013年为分界,民族地区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在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两个阶段均呈现“下降-回升-增长”态势.2)民族地区入境过夜游客流量呈现“南重-北轻”两极化分布的空间格局.3)从年际变化程度看,近10年民族地区多数省区的入境旅游市场需求变化较大,客流较不稳定,年际分布较集中;从空间集聚程度看,民族地区入境过夜游客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最后,从合作共赢视角提出了整体促进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建议.
简介:旅游交通出行信息的提取为挖掘旅游者出行时空特征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旅游交通规划与设计、旅游客运优化以及多模式旅游交通协调系统构建等提供支持.本研究以客运包车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DBSCAN算法建立了旅游出行停留点识别方法,并基于关联规则技术提出了出行链提取、分类方法.论文以青海省热度排名前三的青海湖,塔尔寺和茶卡盐湖为研究对象,从多时间粒度挖掘了旅游出行者的旅游交通客流月/日变特征和旅游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旅客出发时间、抵达时间、景区驻留时间等信息.论文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论可为政府主管部门、景区监管部门以及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