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主要围绕财政宪法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公共财政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然而,从宪法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却不多见。同时,在宪法领域分工日益细致过程中,财政宪法主题的提出也应时而生。本组笔谈中的前两篇论文侧重于对财政宪法理论框架的描述,澄清了目前对该学科的误解,但作者的思考路径各有差异。第三篇则通过对预算法律说的辨析,提出预算在我国宪法中并不认为具有法律性质,但不影响其法律效力。后两篇则对税收原则进行了宪政解读,当然观点和论证有很大不同。由此,从学科到具体问题,财政宪法的轮廓渐渐清晰。

  • 标签: 财政问题 宪法学 学科 法律性质 当代中国 法学理论
  • 简介:宪法是以宪法理论和宪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因此,开展宪法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明了各国宪法规定的优劣之处,完善我国的宪法规范和宪政制度,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标签: 宪法学 基本理论问题 宪法监督制度 比较研究 宪法规范 民主政治建设
  • 简介:本文主要回顾了二十世纪宪法在中国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从清末民初到新民主主义时期,从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个时期的宪法思想,并揭示同期政治人物的宪法思想对宪法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当政治人物的宪法思想同学术人物的宪法思想以及民众的宪法思想趋同时,宪法对宪政实践的指导作用才可能真正实现。文章最后还展望了中国宪法的走向。

  • 标签: 宪法思想 宪法学 宪政实践 宪法学者
  • 简介:(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大约产生在十七、十八世纪。有了宪法,才产生了宪法。当时在德、意、俄等大陆国家称为国家法学,在英、美这些国家叫宪法宪法宪法,同有几千年历史的普通法律相比,要晚得多,它们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则更晚些,如果从1840年算起,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标签: 宪法学 大陆国家 民族问题 比较宪法 宪法制度 中国宪政
  • 简介:衡量一门科学是否成熟的标志,在于其是否具有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有鉴于此,对宪法基本范畴的关注逐渐成为学界热点。然而,由于缺乏对逻辑起点、基石范畴、基本范畴、范畴间关系的厘清,导致宪法范畴体系研究仍呈一盘散沙之态。因此,欲构建科学的宪法理论体系,必须加深对宪法范畴体系内部层次的研究。

  • 标签: 宪法学 基石范畴 人权
  • 简介:死刑的废除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宪法问题。世界各国死刑的废除,既与生命权是否入宪相关,也与是否设立了死刑的违宪审查制度密切相关。对于死刑是否违宪,目前世界上存在“违宪说”、“合宪说”和“折中说”等多种学说,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对死刑的态度,决定着死刑的存废。宪法中的生命权及其违宪审查制度的缺位是我国死刑制度屡遭诟病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当从宪法上的生命权入手,有步骤分阶段地将生命权入“宪”、入“法”,强化公民的生命权意识,并设立死刑的违宪审查制度,以实现限制乃至最终废除死刑的目标。

  • 标签: 死刑 宪法学 生命权 违宪审查制度
  • 简介:《中国宪法 100年摘要,《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51 宪法第100条规定摘要,宪法除了对宪法宪法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探究外

  • 标签: 中国宪法学 宪法学回眸 探讨中国
  • 简介:该文通过对有关“党的领导”的宪法理论进行评述,认为在宪法层面对“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有的经验现象和话语资源进行理论分析。仍然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主张以“人民中心论”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生活”为分析范式、以先进力量与文明竞争为理论设定,来构建“党的领导”宪法诠释框架。“党的领导”宪法诠释框架的建构有效弥合了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的分野,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最本质的特征。

  • 标签: 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 人民中心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第一个问题是认识宪法规范价值的意义,  蕴含在宪法规范中的价值,现象呈现出向近代宪法价值原理的

  • 标签: 兼法理学 宪法学根本 方法兼
  • 简介:宪法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的未来走向是要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个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推进宪法科学的实证化,一方面提高宪法的哲学品位。

  • 标签: 宪法学 宪法科学 宪法哲学 科学主义
  • 简介:<正>目次一、政治宪法的出场二、政治宪法的问题意识三、政治宪法:政治学抑或宪法四、规范主义的政治宪法五、政治宪法与历史主义关于中国大陆近几年兴起的政治宪法,由于其熔铸古今的思想性及其强烈的现实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倡导者之一,在当今中国社会面临政制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

  • 标签: 政治宪法学 政治规范性 宪政转型
  • 简介:民生问题转换成宪法话语实际上就是人权的实现与保障问题、政府的职能定位与责任问题,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选择中的价值取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过程,而宪政建设则为促进民生提供着坚实的制度支撑。既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防止权力的异化与错位,又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民生命题下我国宪政建设的双重使命;在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宪政体制内,二者应当各得其所、相辅相成。

  • 标签: 民生 宪政 政府权力 人权保障
  • 简介:宪法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权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科,而生命权作为人权的首要权利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宪法保障生命权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基础,为实现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生命权的宪法基础,生命权宪法保护的内涵,在了解世界各国宪法对生命权的规定后,进一步论述了宪法保护生命权的必要性。

  • 标签: 生命权 宪法基础 宪法保护 必要性
  • 简介:宪法教学改革是其学科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是回应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宪法教学改革需要重构宪法教学内容、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强宪法教学效果。

  • 标签: 宪法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简介:法学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当下,将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摆在法学教育者面前的突出课题。法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法学普通教育的一种特定层次教育模式,法律高职的特点为宪法教学确定了基调。如何通过宪法教学,深化法律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法律素养,是对高职宪法课程定位的目的所在。宪法自身的教学功能为宪法课程定位确立了基准,社会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为宪法课程确定了方向,要实现宪法课程的定位目标应当将宪法与其他高职法律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法律实践观念与法律思维定势。

  • 标签: 法律高职教育 宪法学 课程定位
  • 简介: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应当加以恢复和保障。对迁徙自由的含义的理解应当与有关国际公约一致,迁徙自由既是人身自由,同时也是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对迁徙自由的限制不能违背人权保护的宗旨。本文对有关迁徙自由的宪法修改也作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建议。

  • 标签: 迁徙自由 宪法学 人身自由 人权保护 宪法修改 国际公约
  • 简介:宪法何以成为一门科学?张千帆教授的《宪法导论:原理与应用》一书从五个方面给予了解答:宪法研究的科学化首先要求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宪法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宪法只有基于事实和证据展开论证和研究,才可能得出客观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宪法必须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宪法理论应用于中国问题的探讨,从而实现在继承中发展;科学的宪法追求人格化的真理。该著作的研究表明:宪法应该、也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社会科学。

  • 标签: 宪法学 科学 宪法 宪政
  • 简介: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适用路径应该是:在尊重宪法的前提下,通过国内相关人权立法协调与国际人权公约之间的关系,建立体系化的人权法律制度。我国立法机关人权立法义务的来源是宪法,而不是国际人权公约。我国人权立法的义务来源是宪法中所有关涉基本权利的规定。立法机关要根据宪法第33条第3款的文本规定去理解和把握立法机关人权立法义务的主要内容,而对该条款的文本解读必须依据国际人权公约中的相关规定。立法机关的人权立法义务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人权的立法保护义务和人权的立法救济义务。人权立法义务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承担。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宪法中的人权保障义务,应该考虑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权法。

  • 标签: 国际人权公约 人权立法保障 宪法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