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就诊于眼科,入院诊断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左眼黄斑裂孔;右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及家属在沟通后同意行左眼无内皮移植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术(DWEK)。术后1年复诊左眼角膜透明,可见中央直径4.0 mm后弹力层缺失边界,裸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说明DWEK对于轻度FECD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²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64例,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32/61),其次是PIA(29.3%,12/41)以及CRS(20.8%,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41)、95.8%(23/24);多瞳在PIA中最多见(29.3%,12/41),CS与CRS中分别占3.3%(2/61)及8.3%(2/24)。葡萄膜外翻多见于CRS(54.2%,13/24),CS与PIA中分别占16.4%(10/61)、12.2%(5/41)。74.0%(94/127)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其中CS、PIA及CRS患眼继发青光眼比例分别为60.7%(37/61)、80.5%(33/41)、95.8%(23/24)。不同临床类型ICE综合征在生活视力、角膜水肿、瞳孔异位、多瞳、葡萄膜外翻以及继发性青光眼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²=13.87,10.77,965.78,11.45,15.00,222.04;均P<0.05)。86.2%(81/94)患眼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治疗,43.6%(41/94)患眼在各种辅助降眼压治疗下眼压得到控制。结论ICE综合征以单眼发病、中青年发病为主,CS是主要的临床类型,且该类患者视力损伤最为严重。约3/4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但眼压预后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8月的医院62例(7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1例,36眼)和对照组(n=31例,38眼),将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将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作为观察组,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除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外,其他角膜内皮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及脐带的成年干细胞,当血管有损伤时,可以看到损伤部位有很多EPCs募集、黏附,然后定向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对损伤的血管进行修复,再促进血管的新生,对内源性血管损伤修复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普遍认为EPCs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都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EPCs的数量和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EPCs数量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善,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且药物保守治疗及前房穿刺不能稳定控制眼压患者41例(55眼),眼压(47.3±4.8)mmHg(1 mmHg=0.133 kPa),同时伴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行常规眼科检查,并获取角膜内皮相关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变异系数(CV)等。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术后第1天眼压为(16.7±3.7)mmHg,其中4眼眼压仍高[(24.9±2.2)mmHg]需药物控制,其余患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眼压为(15.7±3.1)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8, P<0.001)。术后ECD[(1 023±344)个/mm2]明显较术前[(2 062±300)个/mm2]下降(t=-22.75, P<0.001)。术后CV(33.5%±6.8%)明显较术前CV(22.7%±2.6%)增大(t=13.62, P<0.001)。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Z=-4.94, 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快速有效控制眼压,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中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角膜光密度值(CD)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3—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近视患者25例,术前等效球镜度-6.00~-3.00 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MMC组(25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对照组(25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行HRTⅢ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组角膜细胞活化状态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CD值,对CD值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①0~2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8);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②>2~6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4);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降低,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6)。③>6~10 mm范围内前、中部CD度值术后14 d、1个月时较术前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0~6 mm范围内CD值于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增高,其中0~2 mm、>2~6 mm范围CD度值变化程度为MMC组低于对照组(P<0.001、P=0.005)。⑤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对照在术后14 d、1个月及3个月的基底层细胞外基质的活化状态均比MMC组强,团状高反光物质及前部基质的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多,后基质的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SPT-TransPRK术中联合MMC在术后3个月内降低6 mm范围前、中部和后部CD,但不会对角膜的光密度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FECD患者25例(32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1年。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F=122.14, P<0.001);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 P=0.25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183.87±401.79)个/mm2,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 896.84±377.56)个/mm2及(1 740.23±396.12)个/mm2,均较术前明显减少(t=7.22,15.16;P=0.002,0.001);术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 P=0.124)。随访期内无角膜并发症出现。结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但术前需详细评估角膜内皮状况。
简介:摘要人角膜基质细胞(HCSCs)是一类呈静息状态的神经嵴间充质细胞,是负责分泌基质的高度特化的透明组织,在维持角膜透明度和人眼正常视觉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呈静息状态并表现为扁平、树突状,在角膜受到创伤刺激后被激活,激活状态的人角膜基质细胞(HCK)向修复表型转变,发生凋亡或向角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和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HCSCs的表型转化与人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所引起的瘢痕组织形成以及角膜透明度降低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HCSCs的3种表型、表型标志物、表型间转化以及体外转化的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通过干预HCK向纤维化表型转化过程及TGF-β/Smad等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角膜纤维化。因此,深入研究HCSCs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干预角膜瘢痕形成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防治患者角膜纤维化和角膜术后混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移植前房注气手术后患者持续仰卧体位使用中药舒缓固定枕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病房接受角膜内皮移植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舒缓固定枕的使用。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体位依从性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GC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2天每天累计仰卧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舒缓固定枕可改善角膜内皮移植患者术后持续仰卧体位的舒适度,延长术后仰卧时间,提高患者术后体位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随着角膜内皮移植术在国内外的广泛开展和应用,角膜内皮移植术作为目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较理想术式,其优点不言而喻,但也存在植片制备、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本文以2种常见的角膜内皮治疗术式——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和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为例,从植片制备并发症(如植片穿孔、植片撕裂)、术中并发症(如植片展开困难、植片倒置)和术后并发症(如植片脱落、术后高眼压)等方面详细介绍不同并发症对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角膜内皮移植术不同时期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对角膜内皮移植术各期并发症的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双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应用于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硬核白内障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效果,评估其引导意义。方法:以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间接收的10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共100眼)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50例病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则接受双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且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眼部功能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更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但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总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硬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双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病情状况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本次的研究中探究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过程中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的效果。方法:在此次的研究当中,选取的是来我院进行治疗并且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同时还选取了20例健康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对这两组样本人员都通过CD146以及及三种CD分子标记法进行检测,来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的分析,探究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过程中使用流式细胞术的作用。结果:此次试验当中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人员使用流式细胞术单种CD146以及三种CD分子标记法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外周血CECS进行比较,患者组的都比健康对照组人员的数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胃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替代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潜能。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实验动物为来自暨南大学生理实验室5~8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单核细胞形态,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将收集的单核迁移细胞置于新鲜角膜缘和角膜上皮组织块的微环境中共培养1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的阳性率,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角蛋白阳性表达率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64%,诱导后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1.30%。诱导前,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后,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298±0.996)%,与对照组(1.786±0.2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08±0.376)%,与诱导7 d后(10.298±0.9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7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认为是角膜上皮重建的有效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中介素(IMD)和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内皮细胞分为4组:(1)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共培养,加IMD处理作为HEMI组;(2)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共培养,无处理作为HEM组;(3)内皮细胞加IMD处理作为HEI组;(4)内皮细胞无处理作为HE组;将各组细胞在1%O2、94%N2、5%CO2条件下缺氧培养12 h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含量,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成管分支数。实验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上皮型钙黏分子(VE-cadherin)表达量HEMI(1.629±0.197、1.557±0.066、10.552±0.523)高于HEM(1.116±0.118、1.340±0.161、8.128±0.542)、HEI(1.278±0.096、1.078±0.088、7.523±1.211)、HE组(1.000±0.000,F=0.734、1.244、6.1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表达量HEMI(1.309±0.234、1.203±0.105、1.654±0.462)高于HEM(1.067±0.379、1.038±0.035、1.601±0.397)、HEI(1.225±0.091、1.101±0.038、1.605±0.207)、HE组(1.000±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083、5.434、6.428,P>0.05);VEGF表达量HEMI(0.904±0.005、1.922±0.457)高于HEM组(0.690±0.071、1.000±0.000,F=8.307、10.896,P<0.01),ELISA中加入IMD组(1.018±0.319)VEGFA浓度比值高于对照组(0.921±0.294,F=0.1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血管形成中HEMI(22.289±0.131)、HEM(21.318±0.594)、HEI(21.533±0.867)、HE(20.755±1.798)高于NE组(18.731±0.525,F=5.926、0.030、1.033,P<0.05;F=6.753,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IMD可以直接或通过系膜细胞间接双重影响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形成。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