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究小儿口腔卫生行为与乳牙龋病的发病关系,为小儿乳牙龋病的临床预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适龄儿童880例,收集整理其口腔检查资料,并自制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本组调查对象有500例患有乳牙龋病,占56.8%,其中302例为6岁左右儿童,3-5岁儿童198例。而整理调查问卷发现,未患有乳牙龋病的正常儿童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如饭后漱口、少食零食及甜品、早晚正确刷牙等,而乳牙龋病儿童则不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结论小儿口腔卫生行为与乳牙龋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通过口腔卫生指导与日常监督,保持小儿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才能有效防止乳牙龋病的发生,提高小儿牙齿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的关系。方法选择并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100例为研究对象,由我院对孩子们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龋齿患儿以6岁居多,占该年龄体检儿童的64%,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率也会有所上升。通过口腔卫生调查问卷,发现正常儿童都养成了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正确刷牙以及睡前不吃零食等习惯;而患龋齿病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明显比正常儿童要差。结论口腔卫生保健是防止儿童龋齿的主要方法,应加强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指导,让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有效地防止龋齿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护理改善口腔卫生的效果。方法:样本纳入及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7月,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68例口腔患者,利用Excel进行随机分组,所得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由34例患者组成。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口腔护理,于护理结束后根据相关指标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分别为97.59%、82.35%,前者更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牙菌斑平均指数分别为(0.21±0.24)、(1.54±0.39),前者更低;观察组口腔清洁度评分与PH值均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口腔护理的应用在改善口腔卫生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维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口腔卫生问题应用口腔护理方案探究口腔护理对口腔卫生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0月到2015年6月到我院进行口腔检查的病人100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护理结束后通过统计牙菌斑指数对100名研究对象的护理前后口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实验发现,经过口腔护理后的牙菌斑指数明显少于接受护理前的口腔牙菌斑指数,同时接受护理前和护理后的下臼齿内侧面的牙菌斑指数均高于其他牙齿的牙齿的平均牙菌斑指数。结论对患有口腔问题和口腔健康人群实施口腔护理后,口腔卫生明显改善,同时在进行口腔护理是应该着重主要对下臼齿内侧面的清洁与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口腔卫生,使牙斑菌指数明显下降。具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学生口腔卫生清洁情况及患龋病情况。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本校随机选取600名学生,检查其口腔卫生情况并邀请其填写口腔卫生清洁习惯调查报告。根据龋病检查结果将600名学生分组,之后进一步整理并比对每组学生的口腔卫生清洁习惯。结果:600名学生中,患龋病学生270例,未患龋病学生330例,两组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龋病组学生的口腔问卷清洁调查评分、每日刷牙次数、每日刷牙时间均低于无龋病组学生,P<0.05。龋病组学生日常刷牙时使用含氟牙膏人数低于无龋病组学生,经常吃零食及喝碳酸饮料但不及时刷牙的学生数量高于无龋病组学生,P<0.05。结论:学生患龋病占比较大,且患龋病学生存在诸多不健康的口腔清洁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学生口腔卫生清洁情况及患龋病情况。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本校随机选取600名学生,检查其口腔卫生情况并邀请其填写口腔卫生清洁习惯调查报告。根据龋病检查结果将600名学生分组,之后进一步整理并比对每组学生的口腔卫生清洁习惯。结果:600名学生中,患龋病学生270例,未患龋病学生330例,两组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龋病组学生的口腔问卷清洁调查评分、每日刷牙次数、每日刷牙时间均低于无龋病组学生,P<0.05。龋病组学生日常刷牙时使用含氟牙膏人数低于无龋病组学生,经常吃零食及喝碳酸饮料但不及时刷牙的学生数量高于无龋病组学生,P<0.05。结论:学生患龋病占比较大,且患龋病学生存在诸多不健康的口腔清洁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儿童口腔卫生状况以及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作用。方法:选取200名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12月、2022年1月,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两组,即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名。对照组儿童不予以干预措施,观察组予以口腔健康教育,比较2组的口腔卫生状况。结果:从两组的患龋率、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以及口腔卫生状况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患龋率观察组更低,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率则是观察组更高,口腔卫生指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中采取口腔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口腔卫生状况,并且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了解度更高,能够约束自身行为,形成健康口腔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家长口腔卫生认知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口腔保健的6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保健,观察组在常规口腔保健的基础上增加口腔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儿童干预前后的口腔健康行为评分、家长口腔卫生认知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评分、家长口腔卫生认知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评分、家长口腔卫生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对提高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家长口腔卫生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