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转变,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升高的趋势,继而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患者病情的合理探查,医疗人员往往会引导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在这一问题上,相关数据显示,通过无痛胃肠镜检查工作的开展,医疗人员合理对患者病灶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实现患者治疗方案的科学调整。在检查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帮助合理实现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针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期间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介绍,旨在引导患者合理实现对于检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 主要了解和掌握胃肠镜检查环节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进入我院展开治疗的胃肠镜患者进行研究,总计数量为200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将前1000例患者作为风险管理前,后1000例患者作为风险管理后,这些患者都进行了胃肠镜的检查。主要的措施就是风险管理之前,胃肠镜采用的是常规终末消毒的方式,而风险管理之后,在胃肠镜的消毒更换为常规清洗+2%邻苯二甲醛 消毒10h的方式。结果 在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之下,可以有效的避免胃肠镜患者在检查环节产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等情况,不良反应率均较风险管理之前要低,并且各项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胃肠镜的检查过程中,如果选择使用常规清洗联合2%戊二醛浸泡10h的处理方式,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综合效果比较差,应用到实践中效果非常好。
简介:摘要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P=0.152,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消化内科疾病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价值。方法 随机将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5000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分为实验组(2500例,应用无痛胃肠镜检查)、对照组(2500例,应用胃肠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8.0%,2450/2500)高于对照组(96.8%,2420/250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100/2500)低于对照组(6.0%,150/2500),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3.28±0.44)h、住院时间(12.68±2.24)d,较之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检查在消化科疾病中的诊治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到我院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患者筛选后纳入样本106例。研究中保持不同小组样本容量一致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胃肠镜检查方法不同,以此为基础开展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后,组间对比发现不同小组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消化科患者开展胃肠镜检查的过程中,无痛胃肠镜可以避免患者出现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