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MIDCAB)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9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80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MIDCAB资料,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获取乳内动脉时间、吻合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手术例数取对数作为自变量,以获取乳内动脉时间、总手术时间分别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出学习曲线。结果各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80例均顺利完成MIDCAB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获取乳内动脉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53.7±19.2)min、(50.2±17.7)min、(43.2±10.3)minvs.(77.0±30.0)min,P=0.001、0.000、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手术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128.7±21.7)min、(129.0±33.3)min、(112.2±14.5)minvs.(165.2±41.8)min,P均=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获取乳内动脉时间(min)=113.77-16.869×ln(手术例数),总手术时间(min)=220.281-25.276×ln(手术例数)。结论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学习曲线约为20例。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治疗胸腹联合伤的诊断和手术方法,从而降低胸腹联合伤的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中21例为开放性损伤,30例为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有15例为刀刺伤,2例被枪所伤,另有4例伤于爆炸。闭合性损伤的患者中18名系发生交通事故,6名受强烈击打,4名为高空坠落,挤压伤仅为2例。所有患者中左右侧膈肌破裂均各为17例,5例发生双侧膈肌破裂;肺挫裂伤28例,肾挫裂伤21例。术前确诊46例,误诊5例,误诊率9.80%。除2名患者于手术前死亡外,其余49名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切口开于左胸处患者25例,切口开于右胸、左右双侧和腹部的患者各5例,切口分别于胸腹处患者为6例,经胸腹联合切口患者5例。30例患者为膈肌修补术,21例患者行肺修补术,8例患者脾切除,3例患者肝叶切除,行胃修补术、心脏修补术、肠修补术患者各3例,另有4例小肠切除吻合术和3例气管吻合术。行胸腔封闭式引流31例,行腹腔引流7例,行腹腔引流加胸腔封闭式引流10例。结果45例痊愈,6例死亡,死亡率为11.76%。死亡原因主要为失血性休克和术后多功能脏器衰竭。结论胸腹联合伤具有病情严重复杂、误诊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治疗应对体检、x线检查等多方面检查结果做出综合性判断,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对比,探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左胸小切口术组)36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32,将其分别采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和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切口长度、开胸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切缘残留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对食管癌进行治疗,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达到了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妇产科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的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情况,浅析两种腹部切口的优劣。方法对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30名患者的资料以及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具体而言,下腹壁纵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6%,伤口化脓率为14%。下腹壁横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79%,伤口化脓率为21%。两种切口的选择方式与切口愈合程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腹壁纵切口解剖与下腹壁横切口两种解剖方式各有其解剖学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下腹壁纵切口较为常见,且比横切方式在切口愈合方面更为理想,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及推广。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垂直向牙槽骨增量时两种牙周松弛切口的效能及相关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材料和方法:选取23例垂直和水平骨缺损的患者(Seibert分类Ⅲ)对双瓣切口(double-flapincision,DFI)和传统骨膜松弛切口(periostealreleasingincision,PRI)进行比较,随机采用一种切口进行龈瓣推进.测量龈瓣推进的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患者不适的程度。采用UNC-15探针测量最初翻起的龈瓣和推进后的龈瓣,两者的差记为龈瓣推进量;术后并发症包括早期膜暴露、感染、感觉异常和随访中发现持续不适;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量化患者疼痛、肿胀和出血的程度。结果:DF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9.64±0.92mm.而PR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7.13±1.45mm(P〈0.001);早期膜暴露PRI组发生2例,DFI组发生1例:感觉异常、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RI.5;DFI,1).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2);DFI组的平均疼痛、肿胀和出血计分(分别为1.55±1.21,1.91±0.94,0.40±0.12)比PRI组(分别为3.75±2.63,3.25±1.29,1.16±0.34)低(分别为P=0.019,P=0.010.P=0.061)。结论:DFI组有助于龈瓣推进并且减少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此技术有可能成为龈瓣推进的另一选择,能够克服PRI的一些局限性。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