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纳入对外用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耐受的中重度AD患者。治疗前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完成4项量表评估,包括研究者整体评估(IGA)、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同时留取患者皮疹照片并行血常规、生化指标及总IgE检查,除外禁忌后予口服巴瑞替尼2 mg/d治疗16周。治疗开始后在第1、2、4、8、12、16和20周定期随访,评估以上4种评分,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24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药物治疗和20周的随访观察。4种评分开始治疗后20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第20周时,IGA评分由基线(4.13 ± 0.61)分降至(1.12 ± 0.49)分(t = 22.70,P < 0.001),EASI评分由(37.59 ± 14.86)分降至(4.53 ± 3.78)分(t = 10.55,P < 0.001),NRS评分由(6.83 ± 2.26)分降至(0.72 ± 0.58)分(t = 10.69,P < 0.001),DLQI评分由(18.67 ± 8.64)分降至(1.39 ± 0.85)分(t = 8.40,P < 0.001)。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3例在开始口服药物时出现胃部不适,继续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出现急性过敏表现(1例过敏性结膜炎、2例急性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物后很快缓解且无复发。结论巴瑞替尼可为AD尤其是外用药物控制不佳、需考虑加用系统药物的中重度AD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ESPCS护理应用巴瑞替尼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我院风湿科就诊的82例中重度R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联合巴瑞替尼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ESPCS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VAS、HAQ、HAMA、HA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关节肿胀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基于ESPCS护理应用巴瑞替尼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负性情绪、关节肿胀数,提升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患者肾癌复发并脾脏转移,口服舒尼替尼(50 mg/d,用药4周、停药2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减量至25 mg/d),因病情需要,加用帕博利珠单抗(1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应用舒尼替尼3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5个周期后,患者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肢端感觉异常,并陆续出现排便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后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考虑可能与联合应用舒尼替尼和帕博利珠单抗有关。停用上述两种药物,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3 d后患者可自行翻身;5 d后吞咽、呼吸困难和肌肉、关节疼痛症状缓解;10 d后可在床旁站立;1个半月后可以独立行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液完全缓解率与血细胞减少程度未出现明显差异,达沙替尼组与尼洛替尼组患者在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方面,均优于伊马替尼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替尼与尼洛替尼可使病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 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 EMR) BCR-ABLIS小于等于 10%,以及分析学反应 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 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94.9%和 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依替巴肽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依替巴肽,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博输出量(SV)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水平低于对照组,心肌营养素 1(C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替巴肽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替巴肽和瑞舒伐他汀联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n=86)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3人,前者用依替巴肽和瑞舒伐他汀,后者用瑞舒伐他汀。对比LVEDd等指标。结果:关于LVEDd和LVEF,在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数据分别是(47.91±4.26)mm、(60.38±3.45)%,和对照组(53.02±5.47)mm、(55.82±4.76)%相比更好(P<0.05)。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5.35%,和对照组81.4%相比更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联用依替巴肽和瑞舒伐他汀,疗效确切,心功能改善也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