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字平卧位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抽取82例作研究对象并予以随机分组,观察组(n=41)应用“人”字平卧位,对照组(n=41)应用传统膀胱截石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不适发生率和完成体位操作所耗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不适发生率为7.32%,体位操作时间是(1.43±0.37)min;对照组术后下肢不适发生率为17.07%,平均体位操作时间是(5.54±1.56)min。两组患者术后下肢不适发生率和体位操作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字平卧位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术后下肢不适发生率,并快速完成体位摆放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卧位分娩对盆底功能发生的相关变化及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107例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平卧位分娩组(55例),实验组采用俯卧位分娩组(52例);分别于产前38周及产后1周行各项检查。结果两组妊娠晚期盆底各项目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U-PCL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1周SUI发生率及提肛肌、内外扩约肌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1周LH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平卧位分娩相比,俯卧位分娩会阴的损伤率下降,对盆底的影响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析采取平卧位干预结合时间护理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某附属医院在2019年6月-2021年4月期间于妇科实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共计102例,依据双盲法分为A、B两组,并于整个手术过程实施不同护理方式,其中平卧位干预结合时间护理应用于51例A组成员,而妇科手术常规护理应用于另外的51例B组成员,分析两组患者的不同影响效果。结果:B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较A组更严重(P<0.05);A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较B组更少(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可出现疼痛感、情绪低落及并发静脉血栓、酸中毒、低血压等现象,而采取平卧位干预可缓解疼痛,结合时间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临床可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内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统去枕平卧体位和改良低半卧位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去枕平卧体位,观察组采取改良低半卧位。比较两组拔管安返病房后10min的平均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的呼吸急促、腰肌酸痛以及Ⅰ期压疮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管后10min的平均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血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呕吐、呼吸急促、头晕、腰肌酸痛以及Ⅰ期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去枕平卧体位相比,改良低半卧位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卧位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THA治疗的符合条件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方式一致,对照组使用平卧位后外侧入路(PLA)方式,观察组使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及术后24 h、72 h、1个月、6个月的疼痛情况;术后患者均接受相同功能训练指导,并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随访期间,记录两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72 h、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24 h、72 h、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HA术中平卧位PLA方式比较,DAA方式更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地和住院时间,且疼痛程度更轻微,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同时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更利于患者良性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内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