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个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显微解剖观察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3个国产成人尸头上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水平、冠状及矢状位0.05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间隙是磨除前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mm层面充分显示了间隙的解剖特点。结论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 标签: 床突间隙 断层解剖 冷冻铣切技术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为棘间撑开的设计、优化、国产化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0例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断层扫描T12~S1,将获得图像导MaterialiseMimics10.01软件,采取轮廓和区域增长分割出腰椎骨组织,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三维表面重建,选择去除椎旁组织的最佳三维角度,由同一名研究者选择适合测量的图像进行测量,测量棘厚度、棘长度、棘间距。各解剖结构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①棘厚度:一般每个腰椎的棘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下缘〉中央〉上缘。但L5较特殊,棘中部和后部的中央厚,上、下缘薄。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厚度大于下位腰椎棘上缘厚度。②棘长度以L3最大,男性:上缘26.62±2.98mm,中央25.59±2.33mm,下缘22.73±2.40mm;女性:上缘23.76±2.47mm,中央24.49±2.48mm,下缘19.70±2.49mm;男女均以L5最小。③棘间距:男性以L2∕3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9±2.70mm,中部11.15±2.20mm,后部9.35±2.17mm。女性以L1∕2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2±2.10mm,中部12.18±2.58mm,后部10.80±2.43mm。男女均以L4∕5最小。结论棘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在矢状面棘间隙呈前高后矮的楔形。棘长度以L3最大,L5最小。棘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长度〈下位腰椎棘上缘长度。棘厚度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相邻上位腰椎棘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上缘厚度。本研究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初步获得了国人腰椎棘及棘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适合国人特点的腰椎棘间撑开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数据。

  • 标签: 三维重建 腰椎 棘突间 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前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前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旁动脉瘤泛指位于前附近的动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旁动脉瘤的解剖定位与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入路及治疗策略等。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颅内旁动脉瘤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床突旁动脉瘤 解剖定位与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诊断 手术入路及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前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前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床突旁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周围段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脑膜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前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以蝶骨嵴为中心的翼点入路。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 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改善,遗留轻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余疗效满意。结论 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经翼点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但对与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 标签: 脑膜瘤 翼点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锁乳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9月80例医院收治行乳腺癌根治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颈白线入路;观察组则采取胸锁乳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锁乳间隙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颈白线入路,能够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旁动脉瘤术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标签: 眼动脉瘤 动脉临时阻断
  • 简介:摘要前是颅底的重要解剖结构,一些颅内病变的手术治疗常需切除前,以达到病变部位并充分暴露周围结构、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本文现围绕前的解剖及变异、前切除的方式以及前切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前床突 前床突切除术 硬膜外入路 硬膜内入路 颈内动脉 海绵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前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头颅CT、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3D-Slicer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并应用MR技术全息呈现,从而判断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术后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记录患者的肢体肌力、感觉、共济等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术前均成功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头戴式显示系统均可全息呈现。11例患者的肿瘤体积为(40 485±24 261)mm3(5 653~100 140 mm3),均明显挤压同侧视神经。9例患者的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其中2例成功构建穿支动脉、另7例未成功;2例患者的肿瘤单纯压迫或推挤颈内动脉及其属支,使其明显移位。11例患者的术中所见和手术操作均与术前手术策略相一致。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7例为肿瘤完全切除;另4例为次全切除,其中1例的肿瘤与其包绕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之间无明显蛛网膜界面,3例的肿瘤侵入海绵窦。术后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周,患者的肢体肌力为,Ⅴ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4例患者的患侧存在轻度共济失调,3例视力较术前改善。结论MR技术在前脑膜瘤手术治疗前可辅助术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减少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膜瘤 治疗结果 前床突 混合现实技术 多模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前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头颅CT、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3D-Slicer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并应用MR技术全息呈现,从而判断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术后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记录患者的肢体肌力、感觉、共济等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术前均成功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头戴式显示系统均可全息呈现。11例患者的肿瘤体积为(40 485±24 261)mm3(5 653~100 140 mm3),均明显挤压同侧视神经。9例患者的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其中2例成功构建穿支动脉、另7例未成功;2例患者的肿瘤单纯压迫或推挤颈内动脉及其属支,使其明显移位。11例患者的术中所见和手术操作均与术前手术策略相一致。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7例为肿瘤完全切除;另4例为次全切除,其中1例的肿瘤与其包绕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之间无明显蛛网膜界面,3例的肿瘤侵入海绵窦。术后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周,患者的肢体肌力为,Ⅴ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4例患者的患侧存在轻度共济失调,3例视力较术前改善。结论MR技术在前脑膜瘤手术治疗前可辅助术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减少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膜瘤 治疗结果 前床突 混合现实技术 多模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旁动脉瘤的特点及评估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4年7月—2018年1月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98例颅内旁动脉瘤(共104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8例患者(共104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失败2例(2个动脉瘤),余下96例(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成功后即时造影示:9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有瘤颈残余,动脉瘤体残余3个。术中9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患者有支架内血栓,6例患者有弹簧圈脱逸现象。术后2例患者视物模糊,难治性头痛1例,难治性眼球后疼痛1例。术后临床随访所有患者的Rankin评分为0~5分,2例患者死亡。92例患者(98个动脉瘤)术后获影像学随访,1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11个动脉瘤)接受再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破裂和未破裂的旁动脉瘤,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存在某些局限性,且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高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术中尽量做到致密栓塞。

  • 标签: 床突旁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方法选择 疗效
  • 简介:摘要采用可视球囊阻断技术对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6例大型或巨大型旁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夹闭。26例动脉瘤均在术中成功阻断动脉瘤颈,在充分降低动脉瘤内张力后,成功塑形夹闭动脉瘤;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26个动脉瘤完全闭塞,无瘤颈残留、无载瘤动脉狭窄、无大血管栓塞事件发生。17例术前视力下降患者,术后视力改善13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良好率为96.1%(25/26)。采用可视球囊阻断技术对复杂旁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夹闭可降低手术难度,简化操作流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合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可视球囊阻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复合手术
  • 简介:旁动脉瘤有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风险,其外科手术夹闭通常要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同时由于其相邻骨性结构,硬脑膜附件靠近视神经等解剖结构特点,外科手术往往伴有一定并发症。随着近些年来神经影像学及血管内介入技术(EVT)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旁动脉瘤成为临床医生广泛接受的治疗手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长期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其治疗后仍存在一定动脉瘤再通率,血管内介入治疗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