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同课异构”成了倍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教研方式,“异课同构”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以及互动的平台。在交流中,教师们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致使教师们能够从多维的角度,以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交流中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课异构”是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教材、扩展教学思路、发挥教师潜能、开辟教学新路较为成功的构想,也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异课同构”是相对“同课异构”而言的,简单地说“异课同构”是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相同,或者按照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以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患者所有转移灶放疗(全覆盖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41例根治性治疗后寡转移(转移灶≤5处)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放疗时中位年龄68(57~81)岁。40例(98%)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28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13例。初始最高PSA中位值24.4(7.4~399.0)ng/ml。肿瘤分期:T2期11例,T3期27例,T4期3例;N0期30例,N1期11例(26.8%)。Gleason评分7分12例,8分9例,9分18例,10分2例。33例原发灶行手术治疗,8例原发灶行放疗。确诊至发生转移的时间为3.1(0.2~11.8)年。7例放疗前行传统影像学检查(CT/核磁/骨扫描)发现转移灶,34例行PSMA PET/CT检查发现转移灶。放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3(0.1~33.8)ng/ml。41例共62个转移灶,其中28例为1个,9例为2个,2例为3个,2例为5个;54个骨转移灶,8个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22个骨转移灶位于骨盆,18个位于椎体,12个位于肋骨,位于股骨、胸骨各1个。转移灶体积中位值5.8(0.2~81.7)cm3。采用每日影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对所有转移灶全覆盖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包括37.5Gy/7.5Gy/5f、60Gy/3Gy/20f、65~70Gy/2.6~2.8Gy/25f。生物等效剂量(BED3)中位值为120(67~147)Gy。主要观察终点为无生化进展生存(B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无局部复发生存(LPFS)、总生存。结果本研究41例,中位随访时间21(5~7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16例(39.0%)出现急性期1~2级不良反应,无≥3级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1年LPFS率为97.1%。1年和2年BPFS率分别为77.5%和59.2%,中位BPFS时间29.0(13.9~44.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PC组(P<0.001)和转移灶总体积≤5.8 cm3组(P=0.010)的BPFS时间更长。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亚组和骨转移亚组中位BPFS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17个月(P=0.141)。HSPC组中位BPFS时间为30(22~38)个月,28例放疗后PSA均下降,其中6例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12(4~18)个月。CRPC组中位BPFS时间为4(0~8)个月,10例(76.9%)放疗后PSA下降,其中6例PSA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5(3~28)个月;3例放疗后PSA未下降,采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化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结论对于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全覆盖放疗安全性好、局部控制率高,推荐HSPC患者和低肿瘤负荷患者行异时性寡转移灶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效果优于骨转移患者。
简介:摘要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肺炎与其他肺炎在临床特点、预后转归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1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CMV肺炎组以及非CMV肺炎组,其中CMV肺炎组34例,非CMV肺炎组84例。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移植后中位发病时间早(1.8个月比6.0个月,P=0.015),气急症状比例高(41.2%比19.0%,P=0.012),低氧血症发生率高(38.2%比13.1%,P=0.006),影像学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比例更高(82.4%比23.8%,P<0.01)。实验室检查方面,CMV肺炎组CMV血症的阳性率和外周血CMV DNA的拷贝数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CMV肺炎组的混合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41.2%比16.7%,P=0.013)。总体中位随访时间 12.8(0.4~46.5)个月,CMV肺炎组1年肺炎归因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26.5%比10.7%,P=0.004),而1年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CMV肺炎组(61.8%比85.7%,P=0.001)。减低剂量预处理(RIC)(P=0.036)及接受高流量通气(P=0.033)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P=0.009)对CMV肺炎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具有更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但由于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需要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加以鉴别。CMV肺炎预后更差,RIC、接受高流量通气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是allo-HSCT后CMV肺炎预后不利因素。
简介:摘要:利用一次误操作的实验所得到的“异象”作为一个教学契机,“丰满”了《电工技术》教材中被“忽略”的知识点,而这在工程实际中非常有意义。充分运用认知冲突,建构新的知识要素,生动地实施了教学意图,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MRI检查中癫痫病儿应用丙泊酚进行镇静的剂量是否较普通病儿增加。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12月进行MRI检查需要采取镇静措施的癫痫患儿与普通患儿各30例,根据患儿病情分为癫痫组和普通组。统计患儿镇静所使用的丙泊酚剂量以及患儿镇静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镇静丙泊酚使用剂量为(62.71±11.83)mg,癫痫组患儿为(77.63±12.92)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8,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癫痫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0,P>0.05)。结论:癫痫病儿相较于普通病儿在MRI检查镇静中使用的丙泊酚用量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也有所提升,临床中要做好对癫痫患儿的镇静护理工作或探索更加有效的麻醉药物,,尽可能的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法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法确定全麻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时个体化PEEP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8.0 kg/m2。全麻后仰卧位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EEP峰值不超过10 cmH2O,以2 cmH2O进行递增和递减滴定,并采集滴定时相应的Cdyn和肺部EIT数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A组滴定时先递增后递减,B组滴定时先递减后递增。个体化PEEP确定方法:Cdyn法为最大Cdyn相应的PEEP;EIT法通过PV500 PC软件分析获得。比较Cdyn法和EIT法所确定的个体化PEEP水平和成功情况,并对其所确定的个体化PEEP进行ICC一致性分析。结果与Cdyn法比较,2组EIT法确定个体化PEEP的成功率较高,个体化PEEP降低(P<0.05)。A组:EIT法和Cdyn法滴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递增-Cdyn法与递增-EIT法的ICC值为0.761,P<0.05;递减-Cdyn法与递减-EIT法ICC值为0.763,P<0.05)。B组:EIT法和Cdyn法滴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递增-Cdyn法与递增-EIT法的ICC值为0.809,P<0.05;递减-Cdyn法与递减-EIT法ICC值为0.797,P<0.05)。结论全麻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时用EIT法和Cdyn法确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然而EIT法成功率较高,其个体化PEEP水平较低。
简介:摘要:焊接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工艺,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涵盖在工艺、设备(自动化)、冶金以及结构四大方向。整个工艺技术的应用是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进展的根本措施。焊接工艺操作执行时首先要确定焊接方法,再根据方法制定相关的焊接工艺参数,不过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类型、不同需求下所选择的焊接方法不尽相同,只有根据实际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够提高焊接质量。在众多的焊接中,异种钢焊接焊接难点较大,对其工艺进行研究才能保障焊接质量,促进积极生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抑制妇科肿瘤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阿片类药物诱发呛咳(OIC)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3月至11月180例拟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地塞米松组,各60例。患者入室首先静息10 min(T0)。全身麻醉诱导前处理:右美托咪定组经电子输注泵泵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以0.9% NaCl注射液稀释至10 ml),地塞米松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空白对照组泵入10 ml 0.9% NaCl注射液。5 min内泵完,泵注结束时间记为T1。泵注结束5 min后开始行麻醉诱导:首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5 s内注射完结(T2)。舒芬太尼注射2 min后(T3)依序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3 mg/kg,丙泊酚中长链注射液2 mg/kg,诱导后行去氮给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插管后1 min记为T4。记录各组T2~T3期间OIC的发生率及严重性,以及T1~T4期间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和肌强直的发生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10.0%,6/60)、地塞米松组(8.3%,5/60)患者OIC发生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33.3%,20/6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5,P<0.01),右美托咪定组与地塞米松组间OI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16.3%,10/60)高于空白对照组(0,0/60)与地塞米松组(8.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肌强直。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预处理均可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患者OIC发生率,两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输注右美托咪定后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