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78例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长间歇〉2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心悸待查2例,晕厥6例,心律失常8例,心肌病5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外伤各1例。7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诊断结果:窦性停搏28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窦房阻滞1例,房性早搏未下传14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交界性逸搏(逸搏心律)5例,室性逸搏(逸搏心律)1例,早搏的超长代偿间歇7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其独具的优势对心室长间歇及早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简介:具有心室长间歇的患者的自然病史和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指征,目前仍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为了检验这个问题,本文复习了1990至1993年间463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发现有1.5秒以上心室长间歇者共21例,男19例女2例,平均长间歇时限为2.1秒;其心电图改变依次为ST—T改变12例,窦性停搏8例,心房纤颤伴长间歇3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21例中仅2例有头晕,而且晕厥与长间歇有关;有1例患者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全部患者经随访均存活。因此可认为1.5秒以上心室停搏并不少见,这些长间歇多为无症状性的,长间歇的存在不一定指示予后不良,对那些无症状的患者也不需要安置起搏器。
简介:1临床资料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悸、头晕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近7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短,与活动无明显关系,2015年4月19日1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无大汗,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急查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测血压200/110mmHg。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营养护理指导手段进行详细研究,并分析将其应用于血透室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对其生活质量以及此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展开研究,并且在研究开展前随机选取血透室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80例,经患者同意后参加本次研究,将参加研究的患者均分成观察组(营养护理指导手段)和参照组(常规护理)两组,并对护理后组间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对比,并利用统计学检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计算分值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同时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低,P<0.05 。结论 营养护理指导手段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血透室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冠疫情后时代急诊监护室长期的探视管理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EICU自2020年3月1-31日收治的2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监护室长期探视管理策略对其进行管理,对比管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对急诊监护室探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急诊监护室收治的22名患者中,死亡1人,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的21位患者中,发放试卷21份,收回21份,有效回访率100%,满意度90分以上17人,80分以上4人;管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管理前,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疫情后时代,对急诊监护室患者采用云探视模式管理,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还能提升其对探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ICU(重症监护室)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便秘发生危险因素。方法:ICU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取样98例,均为我院2018.02-2021.02期间收治,分为便秘组(n=43)和非便秘组(n=55),收集一般资料,分析患者便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在非便秘组与便秘组患者单因素分析中,鼻饲喂养速度、鼻饲每天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口服钾剂、应用镇静剂、应用抗生素、年龄比较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分析中,鼻饲喂养速度、每天鼻饲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应用镇静剂、年龄是影响患者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鼻饲喂养速度、每天鼻饲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应用镇静剂、年龄均为影响患者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