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5例,对发病时间在4.5 h内且具有静脉溶栓适应证者,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不适合静脉溶栓治疗或发病时间在4.5~24 h的患者,给予单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或结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90 d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比较其中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1例患者血管再通失败。术后90 d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8例,死亡6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4例、中段10例、下段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0例、中段6例、下段5例,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基底动脉闭塞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部位与闭塞病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不同病变部位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EVT)策略选择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自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105例行EVT的AVBAO患者进入研究,收集患者起病形式、影像学检查结果、EVT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依据DSA造影结果将病变累及部位分为4部分:基底动脉(BA)上段、BA中段、BA下段及椎动脉颅内段(即V4段),合并串联病变者以远心端病变部位记录。比较4种不同病变部位患者发病危险因素、EVT开通策略及随访90 d时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结果4组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及病因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接受急诊支架植入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4段患者比例最高(79.55%),其次为BA下段(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动脉穿刺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下段患者开通时间最长[115.0(81.0,163.0) min],BA中段最短[87.5(58.8,130.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时4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AVBAO病变部位患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宜采取不同的EVT开通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基底动脉,其中mTICI 2b级3例,3级12例。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1例,3例取栓2次,1例取栓3次。术后24~48 h复查头部CT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4.8 ± 2.1)分比(16.1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可以提高血栓抓取的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基底动脉,其中mTICI 2b级3例,3级12例。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1例,3例取栓2次,1例取栓3次。术后24~48 h复查头部CT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4.8 ± 2.1)分比(16.1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可以提高血栓抓取的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简介: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置入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入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入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与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14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1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侧支血管代偿好,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后病情稳定,生存质量良好;4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侧支血管代偿差,4例虽经溶栓治疗无好转后死亡。结论基底动脉闭塞若侧支血管代偿充分预后较好,反之则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CI 1.562~17.317,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CI 1.469~42.042,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CI 0.613~22.812,P=0.153)。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5例采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械取栓,其中4例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1例术中血栓脱落至远端小动脉;术后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术后因小脑大面积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3分)4例。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急性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其中12例为9~15分(轻中度),18例为6~8分(重度),12例为3~5分(特重度)。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窗),17例为0~6 h、16例为>6~9 h,9例为>9~24 h。术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术后36 h内复查头颅CT,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其中0~2分生活可自理;4~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窗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再通38例(90.5%),其中35例为mTICI 3级,3例为2b级;血管未成功再通4例(9.5%),2例为mTICI 2a级,2例为mTICI 0级。住院期间3例(7.1%)患者死亡,其中2例术后呼吸、心跳骤停,考虑因脑干功能衰竭所致;另1例继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2.4%)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术后3个月,39例患者中,20例(51.3%)预后良好,其中17例生活可自理;19例(48.7%)预后不良,其中8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现特重度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39,95% CI:0.004~0.404,P=0.007)。结论初步推测急性BAO患者的术前症状为特重度,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差;而手术时间窗不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50例,等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疗参照组和心源性栓塞型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基线NIHSS评分参照组患者低于观察组,而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手术时间、术中行补救性支架成形术参照组患者高于观察组,且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后,虽略有不同,但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并且脑卒中与预后没有关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自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和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04例ABAO患者为研究对象,其TOAST病因学分型为LAA型或CE型,比较LAA型与CE型患者间一般资料、手术信息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LAA型组51例(49.0%),CE型组53例(51.0%);96例(92.3%)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35例(33.7%)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与CE型组患者相比,LAA型组患者的心房颤动史比例更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行补救性支架成形术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90 d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0.935,95%CI:0.891~0.981,P=0.006)、基于CTA原始图像的基底动脉闭塞半定量评分(OR=1.520,95%CI:1.180~1.959,P=0.001)是ABAO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TOAST病因学分型(LAA/CE型)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75,95%CI:0.461~2.933,P=0.736)。结论LAA型与CE型ABAO在发病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血管闭塞部位、血管内治疗方式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且脑卒中病因与预后无显著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诱导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5年05月共收治32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以内.结果5例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例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治疗,3例腔内支架成形术后再通,1例合并血管破裂术中植入了VHBAN支架.3例医源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全部再通.24例非外因导致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腔内溶栓、碎栓、取栓或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成形或切开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后,完全再通18例,降低截肢平面1例,未开通截肢2例,拒绝截肢自动出院3例.结论多种技术联合治疗灵活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闭塞;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外科旁路移植;溶栓碎栓取栓;腔内成形术Theclinicaltreatingstrategiesofthe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HuangjinqiZhangqinxiangZhenjindaChenghuangXuxingjie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andapplicationsofthecombinationtherapy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withdifferentauGses??MethodsTheclinicaldatasof32cases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treatedfromMarch2012toMay2015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