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误诊原因,以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PCV患者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B超改变情况。结果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5例,误诊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提高对PCV的全面认识,掌握其眼底、FFA、OCT、B超特征性改变,可降低临床误诊率。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误诊 诊断
  • 简介:摘要直肠炎症性帽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表现,多发生在肛管直肠黏膜脱垂的基础上,可见于各年龄段。该病可能是由于肛管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脱垂后造成一过性缺血引起的继发改变,主要发生在直肠远端,且常为多发,大小从数毫米至2 cm,表现为半球形或亚蒂息肉,呈暗红色,伴有纤维、脓性和黏液样分泌物,息肉之间间隔以正常或水肿黏膜。除特殊的帽状结构外,息肉其他的形态类似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本文报道了我们发现的2例直肠炎症性帽息肉病诊治情况。

  • 标签: 肠息肉 直肠炎症性帽状息肉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直肠帽息肉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结直肠帽息肉病人共7例分析特征。结果:相关病人均存在便血现象。结论:结直肠帽息肉病人病灶位置通常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 标签: 帽状息肉 病理特征 诊断
  • 简介:摘要帽息肉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达到症状缓解和息肉消失,少部分可通过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甲硝唑、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好转。也有报道经内镜切除及外科手术获得好转,但复发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帽息肉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初始被误诊为管状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复发,最后经多学科讨论诊断帽息肉病,通过根除H. pylori治愈,希望通过本例加强临床医师对帽息肉病的认识。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腹泻 帽状息肉病
  • 简介:摘要海绵血管瘤是女性生殖道非常罕见的肿瘤,可能引起临床医师在诊断上的混淆,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文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海绵血管瘤性息肉,本例通过宫颈内口突入阴道,表现为宫颈息肉并引起阴道出血。本例提示宫颈病变可能并不一定来源于宫颈,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要多加注意,避免混淆和误诊。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树突细胞(D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摘除鼻息肉3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息肉组织中S-10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记(CD1a/CD40)及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黏膜中的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鼻息肉组织中DC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鼻息肉组织中S-100阳性细胞及CD1a/CD40双阳性细胞数量较下鼻甲黏膜明显增多,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鼻息肉组织与下鼻甲黏膜中DC的密度分别为(7125±2575)个/cm^2和(589±456)个/cm^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鼻息肉组织中DC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有从外向内递减的趋势,并且DC表面CD40分子为阳性。结论鼻息肉组织中DC浸润显著,DC可通过CD40/CD40L共刺激因子与T细胞产生相互作用,在鼻息肉发病及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会拓宽鼻息肉的研究视野,为鼻息肉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 标签: 树突细胞 鼻息肉 S100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出血型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疗效的出血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就诊的新发PCV经治疗且随访至少3个月的患者。根据基线视网膜下出血面积是否>4视盘面积(DA),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出血中心位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环位置等进行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ogMAR视力变化,分析影响出血型PCV治疗后视力的出血特征。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122例(124眼),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64.9±9.8)岁。基线有视网膜下出血69眼(55.6%)。其中,出血>4 DA的34眼(49.3%)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4 DA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出血累及中心凹59眼(85.5%)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未累及者明显(F=3.92,P=0.01)。出血累及中心凹的59眼中,出血中心位于ETDRS 1环的25眼(42.4%)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2、3环明显(F=2.23,P=0.05)。结论:视网膜下出血面积大,出血累及中心凹,出血中心距黄斑中心凹近,是伴有视网膜下出血PCV患者视力预后差的特征因素。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下出血 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脉络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期间我院收取的消化道息肉(35例)及疣胃炎(15例)患者,对以上患者应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总结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共85枚息肉经过APC治疗后,其病灶的创面已经凝固并且颜色为泛白;所有15例疣胃炎患者共有45枚成熟型疣胃炎病灶,经过APC治疗后,整个病灶区域颜色灼烧至微黄或黝黑色。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胃炎具有适应症较广、操作方式简单、易掌握、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众多特点,故该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 标签: 氩离子凝固术 消化道息肉 疣状胃炎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环状、团簇或结节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2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腺肌瘤,综合分析。结果2例均为生育期妇女。肿瘤1例位于宫颈管,1例位于宫体。组织学上,不规则腺体呈息肉增生,细胞具有非典型性,间质可见平滑肌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中1例可见典型桑葚化生。2例均合并息肉下方肌层内腺肌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间质均显示SMA和Desmin(+),腺体显示ER和PR(+),p53(-),Ki-67增生指<10%。2例均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腺肌瘤具有特征性组织结构即在平滑肌纤维间质中出现复杂增生的腺体。典型的病例临床过程良好,部分病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病变可复发,需长期随访。

  • 标签: 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子宫内膜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及疣胃炎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胃息肉及疣胃炎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高频电切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出现溃疡病变、腹部灼烧感、感染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及疣胃炎的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缩短症状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胃息肉及疣状胃炎 症状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微电脑射频治疗胃息肉和疣胃炎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2015年5月~2017年6月期间接受诊治的胃息肉和疣胃炎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剖腹手术治疗,并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内镜下微电脑射治疗,在此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为患者讲解术中配合要点,加大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力度。经治疗护理后,对两组患者治疗以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8天。生活质量方面,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分别为6h、12h明显优于对照组50h、40h,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胃息肉和疣胃炎患者在采用内镜下微电脑射频治疗时,同时给予合理的围术期护理,不仅可以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住院与切口疼痛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应用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下 微电脑射频治疗 胃息肉 疣状胃炎 围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1程喜田走进镇委大院时,感到气氛有些不同寻常。他这个程庄的村长已经干了十多年,要说起进这大院子里的次数,那真是数也数不清了。他的印象里,自打他干上村长,镇上隔三差五就要召集一次会。那会真是比镇上的农集还要勤,比农人们赶集上店的次数还要勤,比他跟自己女人做那个事情还要勤。

  • 标签: 生死 村长 印象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