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分别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腹横肌平面阻滞,试验组接受腰方肌阻滞,观察阻滞后30min(T0)、术后1h(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的舒适度(BCS)评分情况、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T0-T5,两组的B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 SAPB)对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每组30例。T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左侧T6+T9两点TPVB和右侧第8肋低位SAPB后行全身麻醉;G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记录拔管即刻(T0)、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2 h (T3)、术后24 h (T4)的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胃管拔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瘙痒)发生情况。结果T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T1~T4时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低于G组(P<0.05);胃管拔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G组(P<0.05);两组T0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及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G组(P<0.05)。结论TPVB联合SAPB可促进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ESPB组(48例)和TPVB组(49例)。ESP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ESPB,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TPVB,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拔管时,两组患者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48 h,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TPVB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P<0.05)。推入手术室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拔管后,TPVB组的HR、MAP水平均低于ESPB组(均P<0.05)。结论肾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TPVB的镇痛效果更好,总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缘下TAPB组(T组)和QLB组(Q组)。全身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TAPB或QLB,两组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术后48 h地佐辛注射液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长。结果Q组术后2、4、6、12 h静息状态及术后2、4、6、24 h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T组(P<0.05),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迟于T组(P<0.05),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5),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5);Q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明显长于T组(P<0.05),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低于T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T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肋缘下TAPB比较,QLB可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在麻醉与疼痛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将我院2021年4月到12月收治的120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在麻醉与疼痛管理当中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表现得更为稳定,并且一定程度上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长,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整体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日间病房肛周手术患者实施低阻滞平面腰麻的效果,分析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在本院接受日间病房肛周手术的患者100例,筛选范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电脑随机1:1分组实施不同麻醉,分别为每5s注射0.1mL的速度给予患者布比卡因(0.6mL),本组50例设置为研究组;另一组50例(参考组)给予每1s注射0.1mL的速度注射布比卡因(1.5mL)。从两组麻醉30min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应用价值。结果 相较于参考组,研究组麻醉后血压水平、心率水平更具优势,即更稳定(P0.05)。结论 对日间病房肛周手术患者实施低阻滞平面腰麻方式值得借鉴,能够减轻麻醉应激,具备一定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TPVB和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5月,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2、4、6、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是操作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共8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SPB术后镇痛相比,TPVB术后镇痛患者术后12 h静息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0.66, 95%CI-1.25~-0.07,P<0.05]、术后1 h咳嗽时(SMD-1.18, 95%CI-2.05~-0.31,P<0.05),术后6 h咳嗽时(SMD-0.96,95%CI-1.71~-0.21,P<0.05)和术后12 h咳嗽时(SMD-0.85,95%CI-1.36~-0.34,P<0.05)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其他术后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VB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低于ESPB (SMD-0.44,95%CI-0.71~-0.17,P<0.05)。TPVB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发生率较低[比值比(odd radio, OR)0.67, 95%CI 0.47~0.97,P<0.05],但操作时间高于ESPB (SMD 1.69, 95%CI 0.82~2.56,P<0.05)。两者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VB在术后早期(24 h)镇痛效果优于ESPB,两者在术后远期(48 h)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ESPB操作时间低于TPVB,且与TPVB相比不会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效果。方法 :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行LC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TAPB,观察组实施TAPB复合RSB,均观察到患者出院。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程度、镇痛满意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 麻醉实施前(T1),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神经阻滞前2min(T2)、手术开始30min(T3)、手术结束(T4),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2、T3、T4,两组Sp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h、6h、12h、24h,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呕吐症状、恶心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PB复合RSB在LC中作用明显,可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缓解术后的疼痛程度,且能够提升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减轻临床症状,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治疗腹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月我院皮肤科和疼痛门诊就诊的腹部带状疱疹患者36例,病变范围为T6~12肋神经支配区域,采用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VAS评分、SRSS评分、皮疹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治疗腹部带状疱疹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的镇痛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长垣市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均采取患者自控镇痛(PCIA),并根据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ESP方案,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下TPVB方案。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3.85±1.92)min]短于对照组[(5.15±2.12)min],穿刺深度[(4.33±1.15)cm]小于对照组[(7.60±1.25)cm],P<0.05;静息状态或咳嗽状态下,两组术后1、6、12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8、24 h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PCIA时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有效次数及镇痛泵输注总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与TPVB两种麻醉方案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中效果相似,但ESP方案可缩短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更浅,且能更好地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1/D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降低,术后VAS评分降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1/D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1/D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150例,年龄21~35岁,身高151~169 cm,体质量54~75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予0.25 μg/ml、0.50 μg/ml和1.00 μg/ml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联合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观察和记录剖宫产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48 h内按泵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体积及总质量;记录镇痛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未排气、尿潴留和TAP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结果3组产妇按泵次数和舒芬太尼总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和C组舒芬太尼总质量分别为(17.59±3.65)μg、(33.35±6.30)μg、(65.39±6.98)μg,逐渐增多(F=123.24,P<0.001)。3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和C组未排气的发生率分别为6.2%(3/48)、8.5%(4/47)、22.4%(11/49),与A和B组相比,C组未排气的发生率升高(χ2=6.951,P=0.031),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AP阻滞后PCIA中舒芬太尼浓度为0.25~0.50 μg/ml时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