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对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单胎妊娠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是否发生CSEA后低血压,将其分为低血压组(n=36)与对照组(n=44)。对2组产妇采取L3~4腰椎间隙CSEA,于蛛网膜下腔15 s内推注0.5%重比重布比卡因2.4 mL。2组产妇CSEA注射药物后15 min内,每1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平面及其时间,并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对于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本研究方案经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年审(030)号],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产妇年龄、身高、孕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脑脊液流出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至恢复仰卧位时间、CSEA注射药物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低血压组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时,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为T5(T6~T4),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时间为CSEA注射药物后8 min(7~8 min),均显著低于组内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和短于组内人体感觉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10 min(9~11 min),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0、P<0.001, Z=-6.732、P<0.001)。低血压组产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与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3 min(3~4 min)、6 min(5~7 min)与10 min(9~11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CSEA注射药物后5 min(5~6 min)、8 min(7~9 min)与11 min(10~12 min),而低血压组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5(T5~T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2、-4.202、-3.369、-3.399,均为P<0.001)。②对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95%CI:0.787~0.955,P<0.001)与0.769(95%CI:0.661~0.856,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4 min与7 min,此时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4、0.407,敏感度分别为77.8%与54.6%,特异度分别为88.6%与86.1%,前者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更高。结论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可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可为剖宫产术CSEA后低血压的预警与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abdominisplaneblock,TAP)是一种为前腹壁皮肤、肌肉及壁层腹膜提供镇痛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是将局麻药注入腹横肌平面,阻断经过此平面的感觉神经,从而达到镇痛效果。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降低了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滞成功率。通过本文的综述以期该项技术能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剖宫产的足月妊娠产妇60例,ASA分级Ⅰ~Ⅱ级,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七氟醚全麻组(T组)和椎管内麻醉组(C组)。T组产妇采用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后,七氟醚吸入诱导插入喉罩;C组产妇采用椎管内麻醉。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2min(T2)、切皮时(T3)、娩出胎儿后5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点产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麻黄碱用量、低血压等情况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组内比较,T组术中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产妇麻醉后HR升高,MAP下降,胎儿娩出后MAP升高(P<0.05);组间比较,T组产妇T2时点HR低于C组,T2、T3时点MAP高于C组(P<0.05);T组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PO2)高于C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C组(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影响小,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采用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对腰麻阻滞平面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本次选取初产单胎剖宫产孕妇80例,均为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随机分组,就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n=40)与硬膜外未注射药物(对照组,n=40)对腰麻阻滞平面的影响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小于对照组(P<0.05),感觉阻滞起效、持续、最高阻滞平面出现时间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最大运动阻滞出现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对肌松要求可满足,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率相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腰麻后取10ml生理盐水经硬膜外腔注射,可使腰麻阻滞平面提高,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且使运动阻滞时间缩短,可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的方法确定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的范围。方法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4具,年龄18~64岁,身长163~170 cm,男女各2具,以其一侧胸壁为一研究对象,4具尸体共8个研究对象。尸体置于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注入亚甲蓝甘油果糖溶液40 ml。30 min时逐层解剖胸壁,记录不同体表标志下蓝染情况。结果胸壁解剖可见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呈蓝染。于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蓝染范围分别为:9.95(1.18)、11.90(1.32)、12.80(1.32)和11.35(1.22) cm。第2~9肋于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均呈蓝染,第1肋于各个体表标志下均无蓝染,锁骨中线下,各肋骨蓝染率分别为,第2肋为0,第3肋为7/8,第4肋为7/8,第5肋为6/8,第6肋为6/8,第7肋为5/8,第8肋为4/8和第9肋为0。结论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可阻滞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双侧肋缘下两点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CIA组(C组)和SAPB+TAPB+PCIA组(ST组),各组31例。ST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APB,给予0.25%罗哌卡因30 ml,并行双侧肋缘下两点TAPB,每侧每点给予0.25%罗哌卡因10 ml;C组不做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全身麻醉方案,术后两组均给予PCIA。记录患者神经阻滞30 min后的温度觉减退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躁动情况,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总用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ST组患者SAPB阻滞后30 min的温度觉减退平面是T3~T11,TAPB为T6~T10。与C组比较,ST组患者术后2、4、8、12、24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降低和VAS<3分例数增多(P均<0.05)。与C组比较,ST组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1.13±0.15)比(26.02±0.51),(3.06±1.27)比(49.01±2.62)]次和舒芬太尼总用量[(62.5±3.3)比(87.6±1.8),(126.6±6.5)比(160.8±7.8)]μg、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少(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血肿、严重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双侧肋缘下两点TAPB加PCIA相对于单纯PCIA能更有效地控制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术后躁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分别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腹横肌平面阻滞,试验组接受腰方肌阻滞,观察阻滞后30min(T0)、术后1h(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的舒适度(BCS)评分情况、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T0-T5,两组的B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1)、分离肌肉(T2)、椎间孔成形(T3)、神经根减压(T4)和缝合皮肤(T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L组比较,E组T2-4时VAS评分降低,T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产妇分成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平面注入0.3%罗哌卡因各20ml进行术后镇痛,B组注入等量盐水,所有产妇实施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24h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3.02~2024.02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腔镜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对照组40例,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40例,给予前锯肌平面阻滞,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T0、T2没有显著差异,观察组T1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观察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前锯肌平面阻滞的阻滞操作时间更短,术中效果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合并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开胸手术中及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 40例实施开胸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及全麻组,神经阻滞组在全麻之前于相应的手术部位行前锯肌平面及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为 0.25%罗哌卡因 30毫升行前锯肌平面阻滞, 0.25%罗哌卡因 20毫升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两组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拔出气管导管后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药使用减少,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深呼吸及咳嗽切口轻度疼痛。结论,前锯肌平面合并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为胸科手术提供确实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肋骨骨折内固定术镇痛的效果。方法肋骨骨折需行内固定术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麻醉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超声引导下SAPB,对照组患者不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前、术中及术后2 h时心率、SBP、DBP、SpO2,术前及术后12、24、72 h VAS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心率、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SpO2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躁动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可有效降低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布托啡诺用量,维持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躁动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