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D200作为分子标记物在RAS患者免疫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使用丈夫或者健康第三方新鲜淋巴细胞对RAS封闭抗体(-)的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根据CD200的表达分为CD200(+)和CD200(-)组。比较两组RAS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和妊娠≥28周的结局的差异。结果CD200(+)转阳率为95%,治疗成功率为85%。CD200(-)组转阳率为90%,治疗成功率为75%。两组转阳率及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200(+)组比CD200(-)组在淋巴细胞转阳率及妊娠≥28周的治疗成功率方面都有增加(95%vs90%,,85%vs75%)。然而,其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00和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M1)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69例胃肠胰NEN,66例胃肠胰非NEN和16例转移性NEN中检测CD200、INSM1、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CgA)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D200、INSM1、突触素和CgA及其组合在胃肠胰NEN中的病理诊断价值。结果CD200的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和/或胞膜,CD200在胃肠胰NEN和非NEN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200对诊断胃肠胰NEN的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78.8%。CD200在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M1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INSM1在胃肠胰NEN和非NEN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NSM1对诊断胃肠胰NEN的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95.5%。INSM1在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中的阳性率,在神经内分泌瘤G1和G3中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CD200、INSM1、突触素和CgA ROC曲线下面积(0.857、0.907、0.890和0.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CD200+INSM1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突触素+CgA(85.5%比63.8%,P<0.05),两种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2和0.92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200和INSM1是两种新型NEN标志物,有助于胃肠胰NEN的诊断和排除其相似的肿瘤,并且可以提示肿瘤的分化级别。联合检测CD200和INSM1作为免疫组织化学小组时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突触素和CgA有用的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00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在AITL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及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39例AITL患者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及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患者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ICOS、CD10、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bcl-6及C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D200、ICOS蛋白与AIT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及二者在AITL与PTCL-NOS、CHL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39例AITL患者中CD200、ICOS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79%(28/39)、61.54%(24/39);10例CHL患者中CD200弱至中等阳性7例,ICOS蛋白均为阴性;10例PTCL-NOS患者中,CD200阳性4例,ICOS蛋白阳性1例;AITL患者与CHL、PTCL-NOS患者间ICOS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TL患者与CHL、PTCL-NOS患者间CD200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1;χ2=3.551,P=0.06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4分的AITL患者CD200阳性率高于相应的LDH正常和IPI评分0~2分患者(均P<0.05);LDH升高及PD-1阳性AITL患者ICOS阳性率高于相应的LDH正常和PD-1阴性患者(均P<0.05)。CD200阳性与阴性AITL患者3年总生存(OS)率(4.2%比66.7%)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5.3%比77.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OS蛋白阳性与阴性AITL患者3年OS率(15.3%比38.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间3年PFS率(18.6%比4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200(HR=0.076,95% CI 1.555~79.497,P=0.001)、结外是否受累(HR=11.117,95% CI 1.555~79.497,P=0.016)、LDH(HR=2.147,95% CI 0.844~5.459,P=0.109)是AITL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CD200(HR=0.075,95% CI 0.016~0.357,P=0.001)、LDH(HR=2.335,95% CI 0.929~5.870,P=0.071)是AITL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D200和ICOS可以作为AITL辅助诊断的指标,ICOS蛋白有助于AITL与CHL、PTCL-NOS的鉴别。CD200可以作为判断AITL患者预后和病情恶化的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真皮中CD1a、CD68抗原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皮肤中CD1a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基底膜朗格汉斯细胞膜上,而湿疹皮损中CD1a抗原主要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及真皮乳头中。CD68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膜染色,表达在表皮下部及真皮。湿疹皮损表皮及真皮中CD1a阳性、CD68阳性的细胞线性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值分别为2.86、4.43,P值均<0.01)。结论: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处表达较高,提示朗格汉斯抗原提呈细胞增多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与湿疹发病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比率(fPSA/tPSA)即%fPSA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200例住院、门诊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tPSA、fPSA,并计算%fPSA。将其分为健康组、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及前列腺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健康组和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的%f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和健康组%f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SA值结合临床情况为前列腺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tPSA处于灰色区域内时。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45例甲状腺腺瘤、20例癌旁甲状腺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结果在甲状腺癌中CD15表达阳性率为68.0%,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癌旁甲状腺(42.0%和35.0%,P<0.05),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2例呈CD15弱阳性反应。CD15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类型无关,在淋巴结转移病例和病理分期Ⅲ~Ⅳ期病例,CD15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相应的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和病理分期Ⅰ~Ⅱ期病例(P<0.05)。CD15阳性的甲状腺癌复发及死亡率显著高于CD15阴性的甲状腺癌复发和死亡率(P<0.05)。结论CD15表达对甲状腺癌恶性程度判断、生物学行为预测和预后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客观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肿瘤中CD15抗原、CD44v6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4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53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CD15抗原、CD44v6蛋白、MMP-3水平。统计两组CD15抗原、CD44v6蛋白及MMP-3阳性表达情况、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实验组CD15抗原、CD44v6蛋白、MMP-3阳性率分别为77.78%、80.00%、66.67%,高于对照组的43.40%、35.85%、15.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CD15抗原、CD44v6蛋白、MMP-3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15抗原与CD44v6蛋白、MMP-3表达呈正相关(P<0.05);CD44v6蛋白与MMP-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D15抗原、CD44v6蛋白及MMP-3均在乳腺癌中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联性,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简介:为了探讨CD133抗原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D133抗原在白血病和MDS中的表达。结果显示,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51.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16/29,55.2%)CD133的表达与对照组(2/15,13.3%)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CD133表达阳性率(2/6)与对照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MDS患者中有5例呈CD133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5.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所有白血病患者中CD34+患者的CD133表达率高于CD34-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表达与性别、年龄、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幼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M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有相关性。CD133高表达可能是急性白血病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特异性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的构建与制备方法,并研究其体外杀伤靶细胞的效果。方法通过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手段构建靶向CD19-CAR片段并将其插入pLenti6.3慢病毒载体,利用293FT悬浮细胞系包装慢病毒并转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CD3+ 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转染效率,并通过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法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靶向CD19-CAR-T细胞体外杀伤效果。结果获得了表达抗CD19的单链抗体基因的慢病毒,病毒滴度可达3.2×108噬斑形成单位/ml。经慢病毒转染的CD3+ T细胞在体外培养14 d后,细胞扩增效率达(60.2±11.5)倍,靶向CD19-CAR-T细胞阳性率达90.57%。经检测,靶向CD19-CAR-T细胞均可有效杀伤CD19+靶细胞。结论建立了基于无血清悬浮细胞系的靶向CD19-CAR慢病毒包装系统,成功构建靶向CD19的CAR-T细胞,该细胞能特异性杀伤CD19+肿瘤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D34、HLA-D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34/HLA-DR抗原共表达与AML完全缓解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同期收治的AML初治组患者65例(其中治疗后完全缓解者38例,未缓解者27例)骨髓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HLA-DR的表达,同时统计初诊时的白细胞数等临床指标。结果31例CD34/HLA-DR共表达AML患者仅有12例达到完全缓解,CR率为38.71%,而34例非CD34/HLA-DR共表达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76.47%,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CD34、HLA-DR共表达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较低,为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D19异构体对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治疗的反应,进一步探讨BiTE治疗无效的相关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例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BiTE治疗前后CD19异构体mRNA表达量的情况,Sanger测序对相应的异构体序列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谱系特异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初诊时即存在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BiTE治疗后患者未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9抗原表达转阴,但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量并无增加,且细胞表型及转录组测序均未见谱系转化的发生。外显子可变剪接引起的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及谱系转化并非该患者CD19抗原表位缺失的机制。该例患者在疾病进展退出BiTE治疗组之后,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自主研发的CD22及CD19 CAR-T序贯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该例患者CD19抗原-缺失导致BiTE治疗无效,其缺失并非由可变剪接或谱系转换所致,更换为CD22、CD19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有效。
简介:摘要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治疗B细胞血液肿瘤的新兴免疫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其使用的增加,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迫切需要对其精确机制和治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文章总结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机制、临床表现、分级系统、治疗以及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