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疾病管理中,旨在降低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从药物机制、细分药品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近进展进行了详尽的综述。结果证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对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容易出现过度抗凝、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个体化原则,兼顾药物疗效和患者安全,重视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探讨。结论指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基础且必要的,但需要明确个体化理念,注重剂量控制和药物选型。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稳定性斑块通常增大缓慢,逐渐产生心肌缺血。不稳定(易损)斑块即使体积不大,也易发生破裂,并在极短时间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已被证实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制。PROSPECT研究发现,ACS患者若存在未行介入治疗的非罪犯易损斑块,3年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能早期检出易损斑块、促进斑块稳定和逆转的方法,以降低MACE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价值。方法:将2021年5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流式细胞术检测,对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率和荧光强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对比差异明显,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b(GPIIb)、GPIIIa、GPIb、GPIX和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体的阳性率对比差异明显,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有关抗体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心力衰竭则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也是冠心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临床上,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的合并存在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故需要做好及时对症干预治疗。目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临床针对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常用干预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使用,便可有效促进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健康保障。在本研究中,便通过对相关期刊资料的查询研究,分析优化了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希望能够为广大冠心病伴心衰竭患者的健康保障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1月止于2023年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有效治疗落实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免疫调节因子水平呈良好趋势,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结论: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的应用价值明显,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参数及免疫调节因子的改善,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品管圈对提高住院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知识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3年3月~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采取品管圈干预住院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知识的影响,观察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知识的影响。结果 在本次纳入的45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通过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其药物知晓率由原先的26.67%提升到95.5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治疗7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非抵抗组和抵抗组,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双抗治疗后非抵抗组占67%,抵抗组占33%,非抵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复发的发生率较非抵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复发的发生率越小,通过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监测,建立血小板反应的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治疗7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非抵抗组和抵抗组,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双抗治疗后非抵抗组占67%,抵抗组占33%,非抵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复发的发生率较非抵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复发的发生率越小,通过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监测,建立血小板反应的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联合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录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1例对照组(抗血小板聚集药)、31例实验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药物),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血脂水平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