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证,术中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自1987年10月~2004年12月对96例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8%(19/96),术后30d病死率为3.1%(3/96),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6/91)、57.8%(37/64)和39.1%(18/46)。结论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肺癌是可行的,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且为部分肺功能差的患者提供了切除病变的机会。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瓣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隆突支气管成形术的手术方式和效果。方法对33例气管隆突支气管肿瘤和8例气管支气管外伤均采用了成形术,其中全隆突或部分隆突成形5例,支气管袖状成形21例,气管支气管成形15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其中1例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右肺上叶袖状切除加上腔静脉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骨转移,其余29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2%(25/29)、55.2%(16/29)、37.9%(11/29)。结论气管隆突支气管成形术可用于气管隆突支气管肿瘤或外伤患者,能达到既切除病灶,修复损伤,又保留正常肺组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式的选择、吻合或缝合技术、麻醉及术后处理。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心悸、胸闷、气短、活动耐量下降,少部分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咯血。治疗主要针对血管壁非特异性炎症,大多数指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35岁,诊断为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通过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后病情改善明显。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归类为第4类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CTEPH的首选治疗。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利奥西呱)是首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CTEPH的靶向药物,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逐渐成为无法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仍持续高压或复发患者的一种新选择。文章就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发展过程、适应证、治疗流程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哮喘的医疗负担巨大,目前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应用于重症哮喘的临床。支气管热成形术(BT)是一种经支气管镜治疗重症哮喘的非药物方法,用于经过最佳的药物治疗但仍有症状的哮喘患者,2010年批准应用于临床。临床试验结果表明,BT在减少哮喘严重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诊就医等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如何选择适宜的患者以及选择BT的时机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目前,大量的生物靶向药物(抗IgE单抗、抗IL-5/IL-5R和IL-4R单抗)应用于临床,它们都有相对明确的对应表型。而BT的局限性就是难以预测临床反应者,临床上不能判定哪些患者对BT可以更好地获益。因此,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BT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哪种表型更加适合BT,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患者对BT能够临床获益。
简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高血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类型[1],是以反复性未溶解肺动脉栓子和(或)进行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及瘢痕形成,以及肺动脉重塑所致肺动脉阻塞为特征的进行性致命性疾病。右心导管(rightheartchatheterization,RHC)是诊断CTEPH的"金标准"[2],肺动脉(主干、叶段、节段、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支气管热成形术(BT)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2月--2020年12月的重症支气管哮喘3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使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ACT评分、miniAQLQ评分对照中,治疗前分别是17.32±2.19(分)、5.01±0.48(分),治疗后分别是22.05±3.01(分)、6.53±0.72(分),(t=6.855,p=0.000),结果有差异。(2)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重症2例,占比5.12%,轻症患者随着治疗时间推移临床症状自动消失。结论: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BT治疗后效果优良,但是该种手术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要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过至少1次BPA治疗并行肺动脉压力测定,已充分抗凝治疗3个月,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中位年龄58.5(52.5,66.0)岁。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及每次BPA前的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38例患者共进行95次BPA治疗。行BPA前mPAP为50(43,56)mmHg(1 mmHg=0.133 kPa),行至少1次BPA后mPAP为41(32,50)mmHg(P<0.001)。17例患者完成3~5次BPA,mPAP由50(42,55)降至34(28,49)mmHg(P<0.01)。15例患者的PVR从852(583,1140)dyn·s·cm-5降至496(406,802) dyn·s·cm-5(P<0.01)。BPA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13例,Ⅲ/Ⅳ级患者25例,BPA治疗后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29例,Ⅲ/Ⅳ级患者9例(P<0.001)。BPA后6 min步行距离从360(290,442)m增加至449(376,505)m(P<0.05)。肺灌注Meyer评分从0.54(0.53,0.58)降至0.50(0.44,0.58,P<0.001)。21例患者的NT-proBNP从1 285(606,2 794)ng/L降至472(148,745)ng/L(P<0.05)。右心室基底内径由术前的54(41,54)mm降至42(34,49)mm(P<0.001)。6例次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95)。结论对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CTEPH患者,BPA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灌注及右心功能,且安全性高,是CTEPH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后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1·m-2、(68.1±6.5)%比(61.2±6.3)%](均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5)](均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癌根治术中肺叶袖式切除术和加肺动脉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肺叶袖式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肺动脉成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少,且通过对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生存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5年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根治术中肺叶袖式切除术加肺动脉成形术应用于肺癌根治术中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且患者出院后生存率高,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适合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其中发生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7例,9例采用BPA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EA及BPA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超声心动图、WHO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数据,并在末次BPA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A术后残余/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22.4%(17/76)。9例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PEA术后进行了BPA治疗,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6±10.8)岁,年龄范围为36~71岁。PEA术后与BPA治疗前的间隔时间为(54.9±64.5)个月,进行BPA次数为(2.7±1.1)次。末次BPA后与首次BPA治疗前相比,mPAP从(41.1±9.1) mmHg降低至(35.0±5.6) mmHg(t=3.21,P=0.012),PVR从(601.3±289.4) dyn·s/cm5降低至(414.5±284.1) dyn·s/cm5(t=1.10,P=0.386)。BPA前后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PA治疗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7例,Ⅲ/Ⅳ级患者2例,治疗后均达到Ⅰ/Ⅱ级(Z=1.41,P=0.157)。在BPA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咯血,经内科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在BPA术后4个月后死于脑出血。结论BPA可进一步降低CTEPH患者PEA术后的肺动脉高压及改善右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简介: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5个月,胸闷、气促7d,晕厥2次"入院。入院5个月前患者乘长途飞机后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头晕、胸闷,未予重视。1周前,患者再次乘长途飞机后出现脚肿,且活动时发生晕厥2次,伴胸闷、气促、咳嗽,于当地医院查CT示双侧肺栓塞,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体格检查:血压95/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呼吸急促,心率110次/min,心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