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探究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1~2022.1)收录的5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后以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与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将临床效果(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与肘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对比有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本院骨科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均实施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手术治疗,分析这一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和价值。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出现,骨折愈合时间为(2.69±1.56)个月,术后肘关节活动度为(115.45±12.50)°,治疗优良率高达95.00%(19/20),其中一例患者为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能更好的显露术野范围,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和目的,改善患者预后及骨折部位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三头肌正中切口入路用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采用肱三头肌正中入路双钢板治疗;结果21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半年—1年半.骨折愈合时间18周—42周不等.结论肱三头肌正中入路相对安全、显露比较清晰;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双钢板;肱三头肌,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10-01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由肱三头肌旁径路行双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肱骨下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38位此类骨折患者,依据AO分类,A3型14例,C1型13例,C2型6例,C3型5例。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8至23个月,平均(14±1.2)月。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17例伸展15°至屈曲130°,13例在伸展30°至屈曲120°范围内,5例在伸展40°至屈曲90°间。依据Casebaum评估体系,本研究中的显效有17例,良好案例13例,一般案例5例,总体的优良率达到了92.11%。对于3例C3类型的骨折患者,因为手术暴露的技术挑战以及关节面平滑度的限制,术后产生了较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三头肌侧旁路径配合垂直双钢板固定的策略来处理肱骨远端骨折,其创伤小、固定稳固且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治疗除C3型外的所有肱骨远端骨折。
简介:目的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8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4例。合并尺神经损伤4例。所有病例均采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不做尺骨鹰嘴“V”形或斜形截骨,提起肱三头肌向内侧、外侧牵拉,并配合肘关节伸屈,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及固定。术后24~48h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获平均18.6个月(12~28个月)随访,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4例尺神经损伤均患者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结论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在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充分显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术对于患者临床指标以及功能评分产生的影响。方法 从本院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中随机筛选66例展开对照研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肱三头肌舌型瓣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较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南通市1~6岁儿童肱二头肌、三头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的表面肌电图(sEMG)的特征变化。方法在康复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测试,采样时令所有受试者保持相同姿势。将EMG的表面电极固定于其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体表上,在进行肘关节屈肌、伸肌MIVC时,同步记录其健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进行频域特征量化分析,包括中位频率(MF)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健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M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存在sEMG信号无异常,提示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状态的评价无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是通过对小腿三头肌标本的制作,为解剖学教学和科研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材料,以加深对小腿三头肌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小腿三头肌标本的制作过程,包括所需材料与方法、制作结果、对结果的讨论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通过严格的操作步骤和精细的解剖技术,成功制作出清晰展示小腿三头肌结构的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翻皮法去皮,顿性分离解剖法分离肌肉,并用醋酸溶液浸泡肌腱以清晰显示腱纤维走向。制作结果表明,标本外观完整,肌肉结构清晰可见。对制作方法的优势、注意事项及意义进行讨论后,得出该制作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依据,且未来可探索更先进技术的结论。
简介: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运动损伤后骨骼肌超微损伤和恢复发生的机制。主要结果:运动后大鼠肱三头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Z线异常(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肌细胞膜模糊、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等。这些现象随运动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运动后24h表现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恢复明显,但没有完全恢复。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035.42±426.49)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U/L相比,非常显著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结论:运动后24h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72h后可明显恢复;大强度运动对CK的活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