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学历史教学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关注.已取得共识的是,运用史料并不仅是为了补充教师讲述的内容,或为使学生适应考试的题型而进行的训练,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运用史料,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以下翻译的是蒂姆·洛马斯(TimLomas)所著《历史理解的教学与评价》(TeachingandAssossingHistoricalUnderstanding)一书中的《证据》一章.该书1990年出版,是英国历史协会出版的系列丛书的一种.其中论及有关史料教学的问题,可供我们参考.
简介:历史是一门广博的学科,有如繁星,璀璨而又庞杂;又如长河,源远流长而又多变。历史课也因为它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没有渊博的学识,是不能把历史的魅力展现出来,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渊博的学识,对历史教师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教师掌握的丰富的历史史料。没有史料的历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少史料补充的历史课就像只构造了框架的建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史料,除教材原有之外,有时还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从课外进行补充。那么史料在教学中是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呢?在课堂教学中该怎么样运用史料?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史料的运用。
简介: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一直受到历史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孔繁刚编撰的教案,其指导思想置该课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指出在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只有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才取得了成功;德国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大萧条使得希特勒上台成为可能,德国纳粹化,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二战的策源地;而日本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也成为二战的策源地,对人类犯下了罪行。这种具有全球视野的教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唐朋、姚伊琳、周仕德编撰的本节课教学设计(下称“唐版设计”)也力图从全球视野来分析罗斯福新政,这是值得肯定的。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教育遭遇“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其表现之一是十分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反思能力。李稚勇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发展趋势》一文中谈到,英国的此项改革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与社会的赞同,而且使英国的历史科教育彻底摆脱了危机。跨世纪之际,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