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资源横向转移与跨界合作治理机制.自20世纪60年初首次出现,70年代末正式提出后,对口支援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网状支援格局.本文采取历史分析的方法,将对口支援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分为萌芽与铺垫(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提出与成型(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巩固与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在经历了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定向支援、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代表的灾区对口支援两次扩展后,对口支援逐步由初期的厂厂包社发展为目前对边疆地区的对口支援、对重大工程的对口支援、对灾害损失严重地区的对口支援三种主要模式.
简介:对口支援,是在中国特定政治生态中孕育、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根据受援客体的不同,对口支援模式可分为边疆地区对口支援、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和重大工程对口支援等三种政策模式。政策工具常采用资金援助、项目援助和智力援助等多种手段,主要用于受援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和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从总体上看,对口支援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策的评价体系以及政策工具上仍有待完善。因此,我国未来对口支援政策的主要创新路向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策的评价体系上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政策工具上应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