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Q 热立克次体脑炎患者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 方法: 分析 1 例 Q 热立克次体脑炎患者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该患者因主诉“ 发热伴头痛 1周”,经临床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后,转入我科接受进一步治疗,确诊为 Q 热立克次体脑炎,并接受相应治疗措施。 结果: 该患者确诊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症状改善, 发病 1月后复查腰穿正常。 3月后化验呼吸道病原体 IgM筛查: Q热立克次体 IgM阴性,患者疾病痊愈出院。 结论: 临床针对 Q 热立克次体脑炎患者诊断存在一定误诊率,需采用多种方式准确诊断患者疾病类型,相应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简介:摘要日本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感染、经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例患者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焦痂溃疡,病程中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出日本立克次体,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为日本斑点热,经多西环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简介: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多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发达国家立克次体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汲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性斑疹伤寒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该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半岛爆发的Q热流行以及东南亚地区恙虫病肆虐流行的教训,在这些国家始终没有间断对立克次体病的研究.美国每两年,国际上每四年召开立克次体专业会议;我国每五年召开一次包括立克次体在内的四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支原体)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当前,美国反对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已将流行性斑疹伤寒、落基山斑点热以及Q热列在生物战剂名录中[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秭归县日本斑点热患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为提高日本斑点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秭归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确诊并住院的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0(54,68)岁。收集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17例为农民,1例为教师,均有野外接触史。主要发病时间为4至10月,春秋季最多。患者首发症状一般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15例患者出现皮疹,12例出现焦痂,3例患者无皮疹和焦痂;患者中10例双下肢水肿,3例出现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白细胞正常或降低,11例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升高,17例白蛋白降低;13例丙氨酸转氨酶和14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尿蛋白异常。结论日本斑点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作为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特征的焦痂与皮疹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存在,因此增加了日本斑点热的诊断难度,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甚至死亡。医疗工作者应在日本斑点热高发季节提高对有野外接触史的不明原因高热患者感染立克次体的警惕,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及早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克次体感染(羌虫病)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半年来收治的36例立克次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心电图、胸部X片检查结果及有心脏损害患者的转归情况。结果36例羌虫病患者中,28例(77.8%)有心脏不适表现,12例(33.3%)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升高,16例(44.4%)乳酸脱氢酶升高。31例(86.1%)出现心电图异常,5例(13.8%)X胸片检查示心脏扩大。立克次体感染致心脏损害大多恢复良好,仅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立克次体感染患者的心脏损害常见,且心电图异常较心肌酶升高多见,大多损害较轻,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8例恙虫病立克次体病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组患者实施外斐反应检测、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血常规、心肌酶检测,确诊疾病后对其中的30例实施阿奇霉素治疗,其中3例采取红霉素治疗,剩余的5例患者实施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本组的38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在1~3天,住院时间为1~1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6.2天。结论:恙虫病立克次体病会有相对隐蔽的焦痂出现在皮肤上,实施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异性不高,在诊断病情中存在较高难度。在确诊恙虫病立克次体病后应该马上用抗生素干预,如果存在高热应该实施无力降低,如有需要可进行退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