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庄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方法对我市首例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有明确的蜱咬伤史,首发症状为发热,同时伴有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断患者是因为上山放蚕被山林中蜱虫叮咬而发病。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发病例及家庭成员、村民、动物、环境等开展调查。采集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周围可疑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居民、宿主动物(牛、狗等)血样标本。采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法在SFTS病例居住地周围和附近山区活动场所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虫SFTSV核酸。结果 病例发病前有蜱虫叮咬史且血样检测为SFTSV核酸阳性,提示已感染SFTSV。共采集人体血样34份(密切接触人员4份,周围居民30份)、宿主动物(牛)血样5份,均为阴性。共采集蜱虫65只(包括寄生蜱虫62只,游离蜱虫3只),在病家狗身上的1只蜱虫中检出新布病毒核酸阳性,ct值为37.5(界值为40),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根据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SFTSV感染;感染来源为蜱虫叮咬,也是SFT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病例管理、开展病区应急监测、健康教育和消毒杀虫等是防控SFTSV感染的有效措施;本次疫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
简介:摘要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潜伏期1~3周,本病起病缓慢,可有长期发热、多汗等临床表现,故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中国建筑企业跟随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海外承接了很多国际工程;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坦桑政府和世界银行组织也不例外,世界银行在坦桑尼亚贷款投资修建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导排防渗技术是决定垃圾填埋场技术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建设垃圾填埋场工程当中运用了新型导排防渗工艺,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是布鲁杆菌病的一种,占布鲁杆菌病发生率的2%~53%。近年来我国因养殖业的发展和城市宠物饲养的增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有流行的趋势。目前,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病变特点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因此,就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规范、鉴别诊断、治疗规范等问题,结合诊疗的经验及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工作中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规范的临床诊断还依赖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仅从疾病的某个方面进行诊断,容易产生误诊或漏诊。尽管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有一些较为特殊的临床特征,但在临床中有时需与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尤其需要与脊柱结核进行鉴别。药物治疗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最基本环节或最主要环节,手术治疗是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重要治疗手段。国内关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研究多为临床经验总结,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故进行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多中心研究,对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治疗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