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建立起一套全面可行的复议氨基酸注射液生产工艺条件,并提出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地对于氨基酸注射液生产工艺当中对质量造成影响的工艺条件进行全面筛选,运用正交法实验来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活性炭使用量,同时将灭菌时间与灭菌温度控制在最为合理的范围内,同时结合实际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充氮。结果:通过正交法实验,所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活性炭使用量为 0.5‰,温度为 121℃,灭菌时间共用 10min,药品质量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所建立的一套工艺条件体系对于本产品的生产较为有利,工艺科学性较好,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中有关物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UltimateAQ-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0.01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pH2.0)-甲醇(98:2)为流动相,流速为0.7mL·min^-1,检测波长为205nm,进样量为50μL。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环-(甘氨酰谷氨酰胺)峰、焦谷氨酸峰和环-(甘氨酰酪氨酸)峰与各自相邻色谱峰可以有效分离;环-(甘氨酰谷氨酰胺)、焦谷氨酸、环-(甘氨酰酪氨酸)分别在7.863~52.42μg·mL^-1、5.256-35.04μg·mL^-1、0.9393~6.262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精密度试验的RSD值均小于0.2%;重复性试验的RSD值均小于2.0%;环.(甘氨酰谷氨酰胺)、焦谷氨酸和环-(甘氨酰酪氨酸)定量限分别为3.15、14.0和7.5ng,检测限分别为0.95、7.0和2.5ng;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101.5%和103.3%(n=9),RSD值分别为1.0%、0.9%和0.9%。9批样品环-(甘氨酰谷氨酰胺)的量为383~492mg·L^-1,焦谷氨酸的量为191~315mg·L^-1,环-(甘氨酰酪氨酸)的量为39~49mg·L^-1。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测定,能有效地反应药品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手术中输注18-氨基酸对体温和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全麻手术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于麻醉诱导开始时,对照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输注等量的18-氨基酸。比较两组各时点体温、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各时点,两组患者体温值均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观察组体温回升明显较快,P<0.05。在血糖值上,两组均呈上升趋势,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结论麻醉手术中输注18-氨基酸可发挥一定保温效果,从而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寒战,但该药可能导致血糖提前升高,因此临床需注意对患者血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氨基酸对于早产婴儿静脉营养护理中的实际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12月在本院进行出生的早产儿为对象,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64例,根据患者治疗的顺序,以单双数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两组在使用氨基酸的剂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为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注射氨基酸,即,0.5g?kg-1?d-1;随后的每天增加剂量,幅度为0.5g?kg-1?d-1,最大注射剂量为3.0g?kg-1?d-1。观察组则在出生首日进行氨基酸1.0g?kg-1?d-1的注射,随后增加幅度与对照组相同,而最高值不得超过3.4g?kg-1?d-1。结果从治疗结果中看,观察组的患儿成长情况更为良好,体重增长速度快,用时短。与此同时,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上看,观察组患儿为6.25%,对照组则为25%,组间对比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更高剂量的氨基酸对婴儿的营养改善效果更好,特别是对早产儿有着较大的帮助,需加大样本量。
简介:通讯作者李希才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分组,其中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手术及麻醉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及手术开始30min两组患者血糖差值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均较低,P>0.05;手术开始2h及术后30min观察组血糖差值明显提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h两组血糖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行手术治疗的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中给予静脉输注氨基酸治疗对血糖水平影响不大,但血糖升高会提前,仍需密切监测,确保手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围术期体温和血糖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将本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资料,均于术中输注氨基酸,依据剂量分两组,每组各30例,低剂量组为1ml/kg/h,高剂量组为3ml/kg/h,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30min体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h高剂量组差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术前、术中低剂量组患者血糖差值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在术中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均可起到控制体温变化的作用,其中低剂量氨基酸对患者血糖影响更小,相对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导致同一位点氨基酸不同改变的临床表型变化特点,为遗传型-表型关系研究积累数据。方法在529例HCM患者以及307名健康对照者中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目标区域靶向捕获再测序筛查,发现的基因变异性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在1例HCM患者中首次发现MYH7基因29号外显子第4145位碱基由G转换为A,结果导致1382位的精氨酸(Arg,R)转变为谷氨酰胺(Gln,Q),另1例HCM患者,29号外显子第4144位碱基由C转换为T,结果导致1382位的精氨酸(Arg,R)转变为色氨酸(Trp,W),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1382位表达为精氨酸(Arg,R)。MYH7138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的两例HCM患者临床表型均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且均在住院期间接受了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在中国人HCM患者中发现MYH7基因Arg1382Gln突变,该位点氨基酸发生不同改变后具有相似的临床表型,表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效果好提示一旦发现该位点基因突变就有可能实现临床表型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将垂体后叶注射液与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应用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6例产后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相应分组方式均分成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对照组对象垂体后叶注射液单一治疗,而研究组对象则需要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相应数据比较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如果同时接受垂体后叶注射液与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治疗,整体疗效会得到较好保证,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