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廊坊文物收购站征集到几件青花瓷碗。经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鉴定,均系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民产品,现介绍如下:八仙寿字纹碗敞口,折沿,深腹,斜削宽圈足露胎无釉,有旋制痕迹和跳刀痕。胎体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碗心双圈内饰寿星骑鹤图案,(照1)内口边沿饰“落花流水”纹一周。外壁纹饰分为三层,口沿饰梅花一周,下腹近底部饰环套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由四组开光组成,每个开光内画两个八仙人物,地子用行草书写的寿字填空,俗称“满地装。”线条流畅生动,青花色泽淡雅明快。高10、口径22、足径9.3厘米。

  • 标签: 明代民窑青花 耿宝昌 文物商店 圈足 寿字纹 色白
  • 简介:扶余县、宁江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拉林河环抱县境,这里土质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区域。近些年,随着基本建设的持续开展,在扶余县、宁江区境内沿江一带,经常有元、明、清时期器物出土,多数为瓷器,有碗、盘、罐、壶等多种器形,有青花、五彩、三彩、龙泉青瓷、珐华等多种釉色,品种多,数量大,瓷质优良,图案精美。有官窑器,也有窑器,其中窑器物占有大量比重。本文仅就近些年出土的部分明代青花碗辑录赏析。

  • 标签: 扶余县 吉林省 民窑 青花 出土 赏析
  • 简介:扶余县、宁江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拉林河环抱县境,这是土质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区域。近些年,随着基本建设的持续开展,在扶余县、宁江区境内沿江一带,经常有元、明、清时期器物出土,多数为瓷器,

  • 标签: 扶余县 吉林 出土 赏析 青花 民窑
  • 简介:物质材料、生产方式、商品属性、产品定位、创作者与社会文化情境等多种力量共同成就了景德镇明代青花“线”与“线性”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最终风貌的形成。本文对绘制青花所使用的物质媒材(包括青花笔、青花料、泥坯、釉和器型)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在其线条艺术特征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明代民窑青花 “线”艺术 线条特征 物质材料
  • 简介:摘要山水纹题材是我国陶瓷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瓷器出现以前就已经出现,例如半坡时期的彩陶壶,以简单的波折线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波动,流动感强,装饰效果简洁明快。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魏晋时景物已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经过宋、元、明代的蓬勃发展,到清代已达到了全面的成熟。凤纹纹饰在中国民间纹饰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清代瓷器上运用较为广泛,本文拟就清代各王朝因其历史的因素造成的凤纹纹饰的不同绘画风格特点和清代青花瓷器上的山水纹饰作一浅要的叙述。

  • 标签: 民窑青花山水纹凤纹
  • 简介:摘要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元代开始得到蓬勃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瓷器制作不论是器型、原料、制造工艺,还是纹饰、画工,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当然,清早期的外销瓷以及晚清、民国,包括文革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里不作专门的叙述,而只就清早期的青花纹饰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作粗浅的描述。

  • 标签: 民窑青花纹饰披麻皴斧劈皴构图开光
  • 简介:崇祯年间社会动荡、战乱天灾不断,处在一个被人称作是“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王朝末世。以往人们大多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瓷业生产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与提高。但是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崇帧青花瓷器,特别是一些纪年青花瓷器证明,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尽管崇祯年间国力衰竭,朝廷已无暇顾及官窑瓷器生产,御窑厂几乎处于停烧状态,但青花瓷器生产,由于受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变化及官窑衰落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国外殖民主义扩张及对外贸易扩大的影响;受制瓷原料及工艺改进的影响,反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瓷胎配方、青花料提取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主要

  • 标签: 青花瓷器 民窑 装饰艺术 《天工开物》 装饰题材 时代特征
  • 简介:相对于官窑而言,青花彩绘虽多失于精细,却以活泼、生动、自由见长,而且数量众多.十分普及。其中的“简笔画”装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自然是与窑器的“低成本”经济法则不无关系。由于它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伴随,虽然与“写意”与“抽象”艺术风格相似,却是本质的不同。而正是这“不经意”的“兰花花儿”.成就了一个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陶瓷绘画艺术的新形式。

  • 标签: 民窑青花 写意 简笔画
  • 简介:摘要:青花瓷是至今都被人们熟知的瓷器种类。在中国的瓷器史上,它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同时它也作为中外文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媒介。我国最原始的青花瓷最开始是在唐代,它在历史上的高峰期有三个,分别是明代永宣时期、成化时期、最后一个是清初的康乾时期,康熙时期对前面两个时期的青花都是有仿制的,它们对康熙时期的发展有奠基作用。本文主要对康熙时期仿制的状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青花瓷 康熙 明代
  • 简介:漳州瓷作为外销瓷,在我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文化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青花瓷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它的装饰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漳州青花瓷装饰纹饰是闽画与闽南民间艺术融合的载体,更是漳州瓷艺术地位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漳州青花瓷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梳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呈现漳州青花瓷的历史文化价值。

  • 标签: 漳州窑 青花瓷 装饰纹饰
  • 简介:青花瓷器是明代陶瓷工艺的主流,青花的烧制,在量与质方面,较之元代青花有长足之进展。概括明代三百年间风格演变,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洪武—天顺)以永乐、宣德为代表,这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用的呈色剂,除国产石青外,有产自波斯的“苏泥勃背”,这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时青料的应用技术,已达到得心应手的成熟程度,因而渲染烘托,层次分明,画面显得活泼生动,浑厚柔和,温润含蓄,余味无穷。主日

  • 标签: 官窑青花瓷 青花瓷鉴定
  • 简介:明代的陶瓷工艺当中,青花瓷器是比较值得注意的一个品目。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是在继承前代尤其是元代青花瓷器优点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明代也是青花瓷器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为让初接触青花瓷器的收藏者及爱好者对明代青花瓷器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文即就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 标签: 青花瓷器 明代 历史分析
  • 简介:1982年十月安远县进行文物普查,得知镇岗公社半天塘有古瓷窑。1983年6月对其复查,其时在址地表上采集到遗物标本。一安远县地处赣南,东邻会昌、寻乌,南界定南,西靠信丰、赣县,北界于都,是一个崇山峻岭的山区,县城海拔270米。安远古瓷窑,现所知者多集中在城南的镇岗公社半天塘范围内的山丘中,依山建设场。半天塘东距县城,西距鹤子圩,西北距信丰隘高圩等地各为40华里,南至镇岗圩30华里。古时,半天塘地处安远的中央,是从县城往广东和平、始兴诸地的必经之道,是孔田、鹤子等地去信丰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安远县 信丰 西距 南至 寻乌 于都
  • 简介:瓷器由于它的釉色、画面、造型的不同,故有着众多的品种和许多复杂的名称,而青花瓷即其中极负盛名的一种。青花瓷是用钴矿作为着色剂的一种白地上绘蓝花的瓷器。这种名产的烧造历史大致是:创烧于宋,成熟于元,极盛于明,直至现代仍在继续烧造,而且产品更加精益求精。因此,青花瓷是我国瓷器中烧制历史最久,产量最大,最具民族风格,并深受人们喜爱

  • 标签: 青花瓷器 缠枝莲纹盖罐 钴矿 民族风格 于宋 传世品
  • 简介:明朝初期,明王朝在贵州大力推行屯田制,采取移民、募以及徙罪徒到贵州屯田垦荒的策略,屯遂在贵州形成。大批汉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改变了贵州人口中"夷多汉少"的情况,由此带来了贵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 标签: 明代 贵州 民屯
  • 简介:巩义出土的蓝釉陶器是否展示了唐三彩到唐青花的演变过程?本文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蓝釉陶器与唐青花的关系,从而追溯了唐青花产生的历史条件。

  • 标签: 白釉蓝彩陶器 唐青花 唐三彩
  • 简介:当涂县明代琉璃考察记卢茂村1983年5月份,安徽省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当涂县青山公社龙踞大队头生产队琉璃址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址是座落在一个丘陵地的小山坡上,其上现为青山河经址旁缓缓流过,由当涂城经马鞍山注入大江。古代交通便利。...

  • 标签: 当涂县 建筑琉璃 琉璃砖 白土 明皇陵 白云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嘉靖之后,青花瓷纹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绘画性特征日益明显,逐渐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到天启、崇祯时期,纹饰形象愈加奔放、夸张.有些形象在变形之后已然难以辨认出原始面貌,只见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晚明民间青花纹饰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喜好、画派的更迭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壮大是息息相关的。以吴派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发展迅速,至嘉靖时期达到了全蛊,主流画派的变更,一妇然带来绘画审美观念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青花纹饰的样貌和特征。同时代表个性解放萌芽的市井文化的兴盏也为民青花瓷纹饰的简单化和世俗化提供了生存和推广的可能。

  • 标签: 民窑 青花瓷 纹饰 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