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中:一条河流穿过盆地——河汾交汇处华夏文明,根在晋南。尧舜禹三帝曾生活在这里,就在河汾流域。河字在先秦专指黄河,一条黄河竟占有河的统称之字。汾,大的意思。汾河是黄河中流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今日有以汾专指的酒,为中国白酒之祖。醇香汩汩流淌到今天,也流淌到我们及我们子孙身后。所谓中国古文明,亦可视作河文明。中国的中字,就很像一条河流穿过盆地。

  • 标签: 晋南 诸神 晋国 中国白酒 华夏文明 中国古文明
  • 简介:吹奏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乐器演奏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地区风格、韵味以及运用不同技法的器乐门类。山西晋南地区的吹奏乐由于受地方性民歌戏曲的影响,在演奏形式、风格、技法运用上具有显著特点,如何在音乐多元化环境中保护和发展地方性特点的民族吹奏乐成为了重中之重。

  • 标签: 晋南 吹奏乐 发展 现状
  • 简介:晋南作为尧舜故地,三晋之源,历来注重教化,崇尚礼仪。这一带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许多的礼节和习俗。这些礼节和习俗,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改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民俗礼仪,其中丧葬就是世代沿袭、形式极为隆重的一项。自古以来,人们将敬重故人当作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对丧葬仪式极为重视。在丧葬仪式中,高度宣扬人伦精神,极力推崇仁义孝道,

  • 标签: 丧葬礼仪 晋南 孝道 丧葬仪式 社会活动 生产劳动
  • 简介:钟山文化区形成始于刘宋元嘉治世,经萧齐永明之世,延续至梁武帝时达到高峰。东晋时期,江左甲族王、谢居处的乌衣巷及其附近的瓦官寺,是高僧和名士贵冑谈玄并论佛法大义之地,"乌衣之游"一词不仅描述其时政治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建康都城的文化中心在南岸。刘宋以后,建康的文化中心逐渐从秦淮河南岸转移到北岸的"钟山文化区"。刘宋文帝在都城北面的鸡笼山建文、史、玄学馆,建造王邸,在钟山建儒学馆,此"四学"所在地初步标示出"钟山文化区"的范围。东晋在钟山造林的政策,将此山美化成建康近郊的优山美地,吸引逐幽而居的隐士和僧人,增建佛寺,名僧由此聚集,帝室贵人前来瞻礼,从而成为建康的佛教中心。其后,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建"西邸",推动了多项文化的发展;文惠太子萧长懋在都城东郊"东田"一带建园邸,从都城东面以迄钟山山脚下这块地区成为王府皇邸、贵族大臣园宅分布之地。西邸和东田的宗教、文化活动深化了此区的文化色彩。

  • 标签: 建康 钟山 文化中心 佛寺
  • 简介:晋南朝时期,表明皇帝政治意图的诏通过官僚组织下达施行,其方式是:第一,诏下门下,门下将其内容和实施请求传达到尚书;其次,尚书接到门下的请求后,用符传达具体实施诏书的指示。在作出实施的具体方法后,有开始施行或再作详议的两种做法。如果需要详议,由尚书拟奏,这个奏通过门下上传皇帝。奏中包含详议的内容和结论,如果其中的内容和结论得到皇帝的同意,会将其内容加上希望实施的请示字句做成符;第三,奏中的请示如果获得同意,由尚书发符施行诏书的内容。同时,门下可以用驳的形式提出不同意见。门下是皇帝和尚书的中介,其结果就是门下与诏和奏的内容发生关联。因此门下在皇帝对诏书拟定以及对奏进行判断时,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制运作中公文传达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门下 尚书
  • 简介: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虽然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它是中国的书法发展极其辉煌的时期,有着极高的地位,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长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一时期书法社会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诠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 标签: 魏晋南北朝书法 碑刻 书体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 标签: 小说 魏晋南北朝 鲁迅
  • 简介:自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体裁已较完备;至魏晋南北朝,史书和方志更是大量编纂而成,体现了强烈而鲜明的方法意识。《三国志》体例创新、裴松之首创以史证史的史学方法,开辟史书注释之路;范晔《后汉书》博采众书,裁成典籍;僧祐《出三藏记集》建立起佛经目录学基础体系;刘义庆《世说新语》借语录体展示了魏晋名士风度和玄学思潮发展情况;《华阳国志》以编年史和人物传相结合,开创方志史效法正史的写法,且在结构上采用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体式;郦道元《水经注》通过“迳见”方式订正和取舍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一时期史志创作因而盛况空前。

  • 标签: 史志编纂 方法意识
  • 简介: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表现出数量增多、涉及事物范围扩大、词性分布更趋复杂、用法愈加自由以及多头词语来源等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魏晋南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绝大多数被承继下来,少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墓志 支配式复音词 构词法
  • 简介:汉末的五斗米道从巴蜀汉中迁徙到中原,永嘉之乱时再从中原迁徙到江南地区,汉末五斗米道与晋宋天师道是一源单绕的传承,这几乎已是早期道教史中一个固定的论述模式。本文认为降曹之後的五斗米道,很难再保有自己的宗教组织形态;永嘉之乱时从北方传到江南地区的道教组织,主要是来自青徐兖豫诸州信奉“大道”的南渡流民。束部地区的“大道”信仰源自汉末的太一崇拜,与五斗米道不同。从地域和信仰上,都可说明两晋之际传入江南的道教组织,并非来自巴蜀汉中的五斗米道。这些青徐之地的北方流民,被晋、宋政府集中在京口、晋陵一带,给予户籍和赋税政策上的特殊待遇,也是理解《三天内解经》《陆先生道门科略》等六朝天师道经典的重要历史背景。

  • 标签: 东晋南朝 五斗米道 天师道 历史渊源 大道信仰
  • 简介: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曹植远游冠具有南北朝晚期特点,其身衣褒博、袖式阔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朝意趣;众神女发式大体保留了南朝“飞天紒”的特征,身衣式样基本与南朝“袿衣”一致;侍臣、船夫、女侍的穿扮也属典型的南朝中晚期服饰样式。在南北朝中晚期图像资料中,多见与曹植、众神女、侍从等仪态近似的人物形象。《洛神赋图》中“银杏”的表现手法,与南朝中晚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遵循共同的程式。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祖本创作时代很可能是南朝中晚期,不会早于南朝,创作者并非顾氏。

  • 标签: 《洛神赋图》 服饰 南北朝 东晋南朝
  • 简介:在中条山战役中,国民党经营三年有余的中条山地区基本沦落敌手,日军取得军事胜利后,其实际占领也仅限于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线,中条山在无形之中成为军事薄弱地带。战役后,中共利用国民党军整体撤出晋南的契机,逐渐进入到中条山地区。同时,国民党也努力恢复中条山,但囿于蒋阎政治对立的加剧,以及国民党军组织涣散、战术单一、脱离群众的痼疾,其重建之举收效甚微。中共凭藉强大的组织伸缩力、富有成效的根据地建设、出色的统一战线工作与娴熟的游击战术在中条山迅速发展壮大,'取而代之'成为日军新的军事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条山战役后国民党、中共、日军三者在晋南的迥异走向恰是华北局势演进的重要缩影。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阎锡山 中条山战役
  • 简介: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 标签: 史学游侠 文学游侠 形象演变 游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