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康复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运动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结果:观察组在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结合康复运动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一般来说,人体的血压在一天之内会有正常的波动,早晨起床之后血压开始逐步上升,中午时到达最高值:午后血压逐渐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到傍晚时分的时候再次上升,达到一天中的另外一次峰值:直到夜间入睡以后血压又再次回落,大约在2:00am~3:00am时降至最低,这样一个“两峰一谷”的模式构成了人体血压的正常波动。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高血压患者而言,他们的血压在晨起后迅速而大幅度地升高,可持续4h~6h,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清晨高血压,也称为血压晨峰。清晨高血压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尤为明显,而且在治疗上也有独特之处,需要引起重视。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的96例高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CI组,3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结果MC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分别为(131.14±12.61)和(131.00±13.17)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分别为(65.74±7.35)和(64.08±8.39)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8.69±12.64)vs(4.08±12.78)mmHg,P<0.05]。结论清晨血压升高与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简介:随着人们对24h动态血压监测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广泛,进而从其变化规律演变出一些相关术语,如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及晨峰现象等[1].健康人24小时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变化,即2:00-3:00的谷和6:00-8:00、16:00-18:00的两峰.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高血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异常与年龄,动脉缓冲功能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年龄将123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63人和对照组(<60岁)60人,所有受试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晨峰变异>35mmHg定义为晨峰异常,余晨峰正常。并对对两组中有晨峰现象异常的患者行血管超声检查测得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CSC)、动脉可扩张系数(VD)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FMD)。结果老年组血压晨峰现象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中晨峰现象异常患者的CSC,VD,FMD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晨峰现象异常患者的对应指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血压晨峰现象异常的高发人群,相对于低年龄段患者,其血压晨峰现象异常更容易对靶器官造成伤害。
简介:目的:研究护理健康教育对老年血压晨峰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9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未经治疗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健康教育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护理健康教育),治疗时间均为4周。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晨峰、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4周后健康教育组收缩压晨峰值[(46.95±5.17)mmHg比(42.21±5.19)mmHg]和舒张压晨峰值[(16.31±3.23)mmHg比(14.21±3.58)mmHg]降低更显著,收缩压谷/峰比值[(59.22±6.65)%比(70.11±6.41)%]、舒张压谷/峰比值[(50.91±5.04)%比(56.97±5.12)%]、收缩压平滑指数[(1.19±0.13)比(1.42±0.12)]和舒张压平滑指数[(1.11±0.09)比(1.29±0.08)]升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使用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性研究对象。将高血压患者随机依照用药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早上服用氢氯噻嗪、替米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早上服用氢氯噻嗪、替米沙坦,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者平均舒张压(MDBP)、平均收缩压(MSBP)、最高舒张压(MAXDBP)和最高收缩压(MAXSBP)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晨起来后或睡觉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都能降低高血压晨峰患者在清晨醒后的血压水平,但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比早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的效果要好些,更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波动受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以为患者科学控制血压水平提供支持。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观察主体,采集时间2019年5月9日/2020年12月30日(开始/结束),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两组,参照Z组(红签:常规护理干预)、健康K组(蓝签:常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1月后观察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波动情况。结果 干预1月后健康K组、参照Z组舒张压晨峰值、收缩压晨峰值、舒张压谷/峰值、收缩压谷/峰值,健康K组更优(t=5.761、13.252、42.840、22.678 ),P<0.05,有可比性。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血压晨峰值波动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RSD)对难治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恢复期)3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一次),卡托普利片(25mg,q8h),氢氯噻嗪片(12.5mg,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RSD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每30min一次,主要记录血压晨峰(收缩压)和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数值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晨峰和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数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血压晨峰收缩压(mmHg,下同)171.2±15.4,治疗组血压晨峰收缩压为153.1±14.6,二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SD对难治性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晨峰及平均血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的血压晨峰(MBPS)及血压昼夜节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初次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135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4例,女61例;年龄3~16岁[(10.12±2.53)岁];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当日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杓形血压组和非杓形血压组,计算MBPS(睡-谷晨峰值)。结果1.一般资料:HUTT阳性组5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HUTT阳性组中杓形血压22例(43.14%),非杓形血压29例;HUTT阴性组84例中杓形血压32例(38.10%),非杓形血压52例,2组间杓形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05)。2.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为1~45 mmHg[(15.97±8.03) mmHg](1 mmHg=0.133 kPa);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为-6~43 mmHg[(14.05±7.97) mmHg]。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在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及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杓形血压组年龄大于非杓形血压组[(10.72±2.20)岁比(9.72±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5),杓形血压组日间平均收缩压[(110.20±8.33) mmHg比(105.54±7.51) mmHg,t=3.381,P<0.01]、晨峰收缩压[(109.99±10.19) mmHg比(106.63±8.71) mmHg,t=2.045,P<0.05]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95.41±7.50) mmHg比(98.59±6.88) mmHg,t=2.540,P<0.01]、夜间平均舒张压[(48.61±4.52) mmHg比(52.28±4.65) mmHg,t=4.547,P<0.01]、夜间最低收缩压[(89.62±8.18) mmHg比(93.60±7.38) mmHg,t=2.940,P<0.01]、夜间最低舒张压[(44.99±5.32) mmHg比(49.01±5.54) mmHg,t=4.205,P<0.01]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3.42±2.68)%比(6.48±2.49)%,t=15.384,P<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9.98±4.92)%比(12.46±5.05)%,t=8.561,P<0.01]、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20.37±8.30) mmHg比(13.03±6.36) mmHg,t=5.800,P<0.01]、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16.91±8.06) mmHg比(12.13±7.36) mmHg,t=3.554,P<0.01]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S患儿夜间血压下降率和睡-谷晨峰血压差值均降低,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筛选出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56例,给予氨氯地平5mg/d晨服,替米沙坦80mg/d晨服,实验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8周末,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相比分别降低(10.2±2.6)/(7.8±2.8)mmHg、(11.0±1.8)/(7.5±2.7)mmHg、(9.5±1.5)/(7.4±2.0)mmH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晨峰程度降低(15±3)/(11±2)mmHg,血压峰值异常控制率83.9%,24小时动态血压达标率87.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不仅有效降低24小时血压,而且能控制血压晨峰的发生,降低晨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