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利用甘肃省酒泉市气象局1971-2017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观测资料,对酒泉市近47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酒1)酒泉市近47年来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27℃/10a;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为38.1℃,出现于2010年,最小值为32.2℃,出现在1993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极端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18℃/10a、0.427℃/10a、0.516℃/10a、0.258℃/10a。酒泉市的年极端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24℃/10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8℃/10a、0.604℃/10a、0.543℃/10a、-0.106℃/10a。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会对农业生产、人们身体健康以及其他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介: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临洮和华家岭3个站点的气温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基于10个气温指数,研究了1955—2016年定西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4个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6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a,第二主周期为17a。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变化在气温总体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极端最低气温与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显著相关,极端最高气温与夏日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显著相关,暖夜日数与霜冻日数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气温指数突变大多发生在1993—1999年。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米东区气象局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值等方法,对近30年米东区极端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9年米东区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只是气候倾向率有一定差异。另外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只是气候倾向率不尽相同,且年代际差异变化特征显著。三者波动变化中,以极端最高气温的波动幅度最大,平均气温的变化稳定性要比极端最高气温稳定,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要高于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幅度。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利用1990-2019年西藏拉萨市的气温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拉萨市的极端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拉萨市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是0.623℃/10a、0.42℃/10a、0.682℃/10a;拉萨市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主要集中出现于5-8月,峰值发生于6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27.7℃,月最大值为30.8℃;每年中的1-6月平均极端最高温度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上升的趋势较为显著,从6-12月月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则呈递减趋势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最小值大多数集中出现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冷月为1月份,月极端最低气温处于-14.6~-8.1之间,月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为-11.5℃;拉萨市逐月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呈现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态势,即每年中的1-7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不断上升,从7-12月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不断下降。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阿拉山口市气象局1981~2020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5年滑动平均法,对阿拉山口市极端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20年阿拉山口市气温的平均值为9.1℃,且气候倾向率为0.028℃/10a,增加趋势不显著;阿拉山口市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分别为22.8℃、-2.9℃,且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阿拉山口市四季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的极端最高气温以及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简介:根据乌鲁木齐市1976—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法、累计距平法、主成分分析法和Morlet复数小波法,计算并分析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指数相关性及周期性等。结果表明:1、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夏季、热夜、暖昼和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冰冻、霜冻、冷昼和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2、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距平呈波动变化,其中极端最高在1992-1994年快速下降,2003-2008年较明显上升;极端最低在1991-1999年快速上升。3、夏季和热夜日数相似,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快速增长。冰冻和霜冻日数与前者趋势相反。4、冷昼和冷夜日数在90年代中期之前缓慢上升,暖昼和暖夜缓慢下降。90年代中期后,情况相反。5、暖夜、冷夜、热夜和霜冻日数的变化对乌鲁木齐气温总体变化起到主要作用。6、各暖指数、冷指数间呈正相关,而暖指数与冷指数之间呈负相关。7、极端最高气温存在准6年周期,还存在准32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极端最低气温存在准3年、6年、12年周期,其中准12年周期贯穿始终。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简介: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鄯善县气象局提供的1981-2022年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资料,对鄯善县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简要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提升农业生产产量,降低极端气温所带来的危害。结果显示:(1)1981-2022年鄯善县气温的平均值为10.7℃,近40年的平均气温在8.4-14.6℃之间来回波动,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92℃/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2)1981-2022年鄯善县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43.5℃,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79℃/10a;(3)1981-2022年鄯善县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79℃/10a,增加趋势不太显著。
简介:摘要哮喘作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关联性研究表明极端气温暴露会增加哮喘发作的风险,但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极端气温与哮喘发作的关联性研究进展,阐明极端气温与室内外环境因素协同以及个体脆弱性对哮喘发作的影响;探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强调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提出极端气温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框架,以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本文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23个全球气候模式所提供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RCP4.5情景下的逐日格点资料,根据模式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使用秩加权方法研究了中国未来极端气温变化的概率预估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中国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幅度相对于历史时期(1986—2005年)可能超过2.0℃(概率〉66%),增加的大值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暖夜指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增加超过15%,西南和东南部沿海是增加的大值区,增幅超过20%。霜冻日数在全国范围内减少,减少的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减少日数超过了20d。热浪指数在整个中国区域可能增加10d以上,大值区位于西藏西南部,可达30d。不确定性的结果表明,除热浪指数的可信度较低外,其余指数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到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中国区域极端气温增加幅度超过前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很可能增加超过2.0℃(概率〉90%),大值区除中国西部地区外,还扩展到了东北和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暖夜指数增加超过15%,西南和南部沿海可能超过25%。大部分地区的霜冻日数减少20d,青藏高原周围减少超过40d。热浪指数在中国范围内增加20d,青藏高原西南部增加40d以上。除霜冻指数的信噪比略比21世纪中期大外,其余指数的信噪比与中期基本一致。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乐县气象局提供的981~2020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对南乐县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小麦种植的影响,最后简要提出了几点小麦种植建议,以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将极端气温对小麦种植的危害降到最低。
简介:利用1974—2015年河北邯郸地区1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与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42a来,河北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除中雨日数呈轻微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及连续湿日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1d降水量、最大5d降水量、极强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且分别于2004、1992、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极值指数以邱县、曲周县减少最显著,绝对指数以峰峰矿区减少最显著,而相对指数则以曲周县减少最显著。除连续干旱日数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除最低气温与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呈微弱正相关外,最高、最低气温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负相关,极端降水对最高气温的响应比最低气温更敏感。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秦皇岛市2001年1月15日和2010年1月6日两次最低气温极值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温度方程的平流项、垂直项与非绝热项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环流形势基本相似,均自西北路径直接影响华北,冷平流由水平方向移动并在垂直方向下传;通过对局地温度变化中各项因子的定量估算,发现当空气干燥且从低到高空均为下沉气流时,下沉增温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1月6日出现的最低气温极值主要是非绝热因子影响。2010年1月3—4日秦皇岛降暴雪,积雪深度在10cm以上,2010年1月6日非绝热项为-0.907℃.h^-1,2001年1月15日非绝热项为-0.301℃.h^-1,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可为最低气温预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