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清代文学史上,桐城是一个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散文创作流派。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本期发表三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论。

  • 标签: 书院 原因 讲学 文章
  • 简介:嘉庆年间,桐城学风开始转型,兴起了一个以姚莹为主的青年经世知识群体。本文对这一思想文化史上的区域性现象作了评述,认为它是清代社会与学风演变的一个标识。

  • 标签: 嘉庆年间 经世思潮 桐城 姚莹
  • 简介:1方苞(清康熙七年——乾隆十四年、1668—1749)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原籍江南桐城,其曾祖于明末始迁居南京。父仲舒是一位诗人,他尽管戴了顶国子监生的帽子,却喜欢和一班明代遗民杜茶村,杜苍略等人来往。由于他政治上对清王朝采取了消极的不合作态度,因而他的经济生活是异常困窘的。方苞是他的后妻吴氏所生。吴家住六合,方仲舒在岳家过了十年的赘婿生活,生了三个儿

  • 标签: 仲舒 杜茶村 苍略 灵皋 不合作态度 经济生活
  • 简介: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椅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桐城文派 书院 讲学 传播 文学史
  • 简介:桐城与清代文化、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又以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如认为桐城“基本上是和统治阶级一个鼻孔出气的”是“从属清朝政治,维护清朝政治的”,或认为他们是清王朝的“御用文人”,他们的文论是“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文化政策为准绳”的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桐城这样一个历时二百余年,前后共有作家六百余人,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文学流派,(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 标签: 桐城派 清代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文学创作 文学流派
  • 简介:崛起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的“普罗”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诗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血肉相联。但他们过分强调的社会功利性,忽视了艺术审美特征,以致大部分诗作陷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粗糙的艺术形式形

  • 标签: 普罗诗派 诗歌形式 审美特征 反帝反封建 文学运动 工农大众
  • 简介:<正>造成文学各种流派的许多因素之一就是艺术观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现实主义的艺术观是通过艺术来反映客观世界。人的思想意识是一面镜子,诗人举着这面镜子,让自然中的美丑善恶都照照镜子。莎士比亚也许可以算是文艺复兴时期较早正式提出这种艺术观的人之一。他通过哈姆雷特对演员们的演技进行辅导,说出了这个观点。在这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中,客观世界是表达的对

  • 标签: 意象派 现实主义 现代派诗 艺术观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 简介:作为中唐以来绵延不绝的古文运动的收束者,桐城坚守古文写作的艺术性原则,注意不断体悟总结《左》、《史》、韩、欧以来的单行散体之文的写作经验和创作规律,形成了从诵读、鉴赏到写作的古文艺术体系。在桐城的古文艺术体系中,方苞的“义法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从言有物、言有序、雅洁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义法说的内涵及其对桐城古文理论的贡献。

  • 标签: 桐城派 文艺 古文运动 坚守 艺术论 中唐
  • 简介:<正>桐城是清代散文的一个最大流派,先后统治中国文坛二百余年,南北影响十几省,前后作家有六百余人。桐城自清初产生起,就毁誉繁兴,但自“五四”时新文学运动兴起,被斥为“桐城谬种”以后,除在一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有专章进行评介外,很少专门研究和讨论。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间,《江海学刊》、《天津日报》、《安徽历史学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一些关于桐城的研究、讨论文章,大都收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六三年出版的《桐城研究论文集》中。这以后,很少有关于“桐城”的文章发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八○年发表了《桐城

  • 标签: 桐城派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古代文艺理论 桐城派研究 新文学运动 中国文坛
  • 简介:“大学生”同“非非主义”、“星期五”等一样,都是继“朦胧”之后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的诗歌流派。曾有人用“后朦胧”概括他们,可又不得不取消这个名称,因为它是以反“朦胧”为目的而涌现出来的,它也不具备朦胧的任何特点。“大学生”于1985年成立于成都,主要成员大都来自正在高校念书的莘莘学子。其中代表人物有尚仲敏、燕晓冬等。他们创办了《大学生报》,发表他们的诗作和理论。作为一个探索中的青年诗人群

  • 标签: 大学生诗派 “朦胧诗” 中国诗坛 后朦胧诗 诗报 诗人群
  • 简介:本文论述了在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文艺思潮背景下,七月得以形成的若干特殊因素及表现形式;探讨了与此密切相关的艺术创作特点和基本风格特征。尽管由于客观因素的种种局限,这一没有充分时间结出丰硕的果实,但七月诗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罕见的硬汉子性格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却谱写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独特一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中所亟需补充的。

  • 标签: 七月诗派 七月派诗人 《七月》 七月诗人 艺术个性 “主观战斗精神”
  • 简介:出自文艺评论家笔下和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的“七月”或者“七月”诗人,作为一个艺术流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文学见解和艺术风格近似自然形成的,自觉结合的,而不是由谁有意发起并发表什么宣言之后组织起来的文学社团。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一声炮响,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 标签: “七月”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七月派”诗人 文艺评论家 艺术流派 艺术风格
  • 简介:<正>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美国出现了富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深层意象诗歌,带头人是罗伯特·布莱(RobertBly,1926—),骨干成员有詹姆斯·赖特(Jameswright,1927—1980)、路易斯·辛普森(LouisSimpson,1923—)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914—)等。布莱很早受荣格的影响,创作超现实主义诗歌。1956年,他去挪威奥斯陆教书时开始对智利的聂鲁达

  • 标签: 意象派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理论 象征派诗歌 艺术手法 潜意识
  • 简介:本文从“追求自我”、“重视象征”、“结构新奇”、“语言精美”4个方面剖析了朦胧的审美特征,肯定了朦胧的审美功用。

  • 标签: 中国 朦胧诗派 审美特征 审美功用 结构
  • 简介:性灵诗人属于清代乾嘉年间苏杭地区的士民阶层,其审美情趣接近于市民之趋俗。他们多具有灵气才情,再加上袁枚性灵说的引导,使性灵的诗歌或曰性灵,除了于内容意旨上有若干共性外(拟专文论述),同时亦显示出一些明显的艺术表现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使性灵于乾嘉诗坛崇唐模宋的创作风气中别树一帜,独具特色,成为真正具有清代自己面目的诗歌。性灵派人员众多,性别、才学有别,但其主要成员或多数成员却有着共同的审

  • 标签: 性灵派 诗歌流派 专文 乾嘉 语言特征 张问陶
  • 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九叶是对意象艺术思索勤勉、在创作上也取得突出成就的.他们以实现新诗的现代化为目标,在强化意象的现代感与智性内涵,在引入和创制荒诞、丑怪意象等方面作了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 标签: 九叶诗派 意象艺术
  • 简介:桐城文派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逐渐衰微,在曾国藩时曾演变成'湘乡'。桐城与湘乡与其与阳湖的关系不同,阳湖桐城派生出的一支,但没有取代桐城之意,湘乡竭力推崇桐城,其影响所及,连桐城吴汝纶先生也向风景从,变成了湘乡,张(裕钊)、吴(汝纶)门人遍及南北以及日本,而桐城竟似'在祧列'。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到处讲桐城,其

  • 标签: 人品文品 先生人品 姚先生
  • 简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桐城'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然而又复杂难缠的大课题。说其意义重大,是因为'桐城'中有许多清代第一流的散文家,他们的散文创作及论文主张,继承了从先秦到元、明历代文章的精萃,表现出崇尚雅洁、文从字顺的基本特色,这为清末民初出现的语体及文体革新作了铺垫。时至今日,语言及文章教学中的不少基本原则,也暗合于'桐城'的主张。这并不是说桐城文人有着如何了不起的先见之明,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

  • 标签: 吴孟复 湘乡派 阳湖派 束身修行 庙堂文学 艺术特色
  • 简介:桐城区域文化,始于秦汉唐宋,明清勃兴,久盛不衰,论述其发展原因

  • 标签: 桐城文化 讲学 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