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疗法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160例归为对照组(开展小针刀治疗),余下160例归为观察组(开展棍针治疗)。对照组男89例、女71例,年龄(53.25±6.78)岁;观察组男92例、女68例,年龄(53.40±6.20)岁。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有效率与治疗前后颈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和上肢麻木评分情况。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照组的眩晕改善有效率为98.13%(157/160),高于观察组80.63%(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分别为(1.48±0.38)分、(0.82±0.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8±0.40)分、(1.58±0.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上肢麻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后上肢麻木评分分别为(1.90±0.58)分、(1.94±0.52)分,均低于治疗前(5.40±1.35)分、(5.32±1.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患者采取棍针治疗对颈肩部疼痛和头痛症状有良好疗效,小针刀治疗对于眩晕症状有良好疗效,2种疗法均能改善上肢麻木症状,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治疗肩凝症患者中棍针拨筋疗法的作用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凝症病人76例,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例对照组和38例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棍针拨筋疗法。以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P>0.05),治疗第三天、一周后、两周后观察组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0.05),治疗第三天、一周后、两周后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凝症病人治疗中应用棍针拨筋疗法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