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测量在关节头尾测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诊断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间收治的L4体滑脱患者3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S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治疗的没有滑脱的关节退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G组,对两组患者都实施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关节头尾角实施测量。结果DS组患者各个节段头尾关节角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DG组的各个节段的关节角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DS组滑脱节段与相邻节段头关节相比都表现出矢状化的变化趋势。结论关节的矢状面趋向性变化及关节冠状面趋向性是导致患者出现退行性腰椎滑脱最主要的病因学因素。

  • 标签: 椎小关节头尾侧 趋向性变化 退行性腰椎滑脱
  • 简介:关节关节(zygapophysialjoint)简称Z关节(Zjoint),又称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关节综合征(facetjointsyndrome)”的定义,即关节出现骨关节炎的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的下腰痛和臀部大腿的放射痛心。

  • 标签: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清晰显示颈椎上、下关节突及关节的摄影方法。方法在颈椎斜位的基础上,使颈椎冠状面与探测器成70°~75°进行摄影。结果经此方法摄影的200例照片中,可显示清晰的颈椎关节影像。此摄影位置称为颈椎关节关节投照位。结论颈椎关节关节位投照法能清晰显示颈椎上、下关节突及关节

  • 标签: 颈椎 椎小关节 x线摄影
  • 简介:目的评价CT对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关节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男性265例,女性161例,平均年龄53(36-72)岁。颈椎63例,胸椎11例,腰椎352例。结果单纯关节病54例,余372例均合并其他关节疾病。颈椎、胸椎关节病CT表现特点以关节突的增生肥大(67例,90.54%)、硬化(53例,71.62%)、关节间隙变窄(47例,63.51%)和关节周围韧带骨化(48例,64.86%)为主征。腰椎关节病的CT表现复杂,综合有:关节突肥大、增生、骨桥形成306例(86.93%),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185例(52.56%),骨质关节面下有囊状破坏130例(36.93%),关节囊及周围组织钙化226例(64.20%),关节间隙增宽或两不对称时有体滑脱改变36例(10.23%),关节腔“真空”征82例(23.30%);以多种影像并存为特点。结论CT可充分地显示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 标签: 椎关节突关节 小关节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板切除,保留对板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间、峡部、关节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腰椎滑脱症并峡部断裂36例,男22,女14例,年龄平均47岁(35~76岁),均采用“一板切除,保留对板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间、峡部、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8个月(12~24个月),间植骨融合标准参照FDA推荐的Simmons法,36例手术后3~6个月全部骨性融合。术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8.5±0.4分,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1±0.2分。结论一板切除,保留对板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间、峡部、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并双峡部断裂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峡部断裂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双关节间植骨融合与间融合器置入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评价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双内固定联合经间孔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组与双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组与双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组与双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固定组、双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双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术 假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寰枢关节面解剖形态的影像学参数,为临床寰枢关节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检查的100名成人健康体检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57人、女43人,年龄26~61(40.9±6.4)岁。受检者均行C1~C7范围CT扫描及二维重建;采用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软件,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分别测量对比两寰枢关节面的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观察寰枢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凹陷或凸起的顶点位置的分布情况。结果寰枢块矢状位、冠状位左右两关节面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左右两数据合并后:寰、枢块矢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71.16°±6.21°、166.37°±8.50°,冠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59.83°±8.22°、167.22°±10.40°;矢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38±1.61)、(16.59±1.63)mm,冠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75±1.71)、(17.14±1.69)mm;矢状位关节面前、中、后椎间隙高度分别为(2.87±0.80)、(2.22±0.63)、(3.25±1.00)mm,冠状位关节面的内、中、外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94±0.74)、(3.39±0.57)、(1.64±0.62)mm。寰枢块矢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凸和凸平居多,冠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凹和凹平居多。寰枢块矢状位、冠状位关节面顶点在中1/3处的较多。结论设计寰枢关节间融合器时,不仅要考虑关节面矢状位及冠状位的长度和椎间隙的高度,还应考虑关节面的曲度及顶点位置,使其设计更优化。

  • 标签: 颈寰椎 枢椎 侧块 关节面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切口单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的象是根据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切口单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切口单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 脊髓肿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体骨折的下颈椎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无体骨折的下颈椎关节脱位伴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单关节脱位7例,双关节脱位27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及融合,其中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14例,前后联合手术11例。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道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等级均提高1或2级,不同入路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没有差别。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无体骨折的下颈椎关节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 关节 脱位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针对特发性脊柱弯临床治疗中,探讨胸椎关节训练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特发性脊柱弯患者,以28例为一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胸椎关节训练,比较疗效。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锁骨角、盆骨倾斜角变小,Cobb角也变小,P<0.05;两组患者对自身形象的满意度评分具有差异,P<0.05。结论:在特发性脊柱弯治疗中,采取胸椎关节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弯倾斜情况,提高患者对自身形象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疗效。

  • 标签: 胸椎小关节 训练 特发性脊柱侧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屈曲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单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屈曲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椎关节突关节 脱位 颈椎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 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对胸椎关节退行性变诊断的优越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胸椎关节退行性的CT表现。结果胸椎关节退行变可发生于胸椎任何节段,表现为关节突骨质增生、硬化,间孔变窄,变形。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腔内“真空症”,关节软骨下囊变,黄韧带钙化等表现。结论螺旋CT诊断胸椎关节退行性变检查方便,快速,准确,对诊断胸椎关节退行性变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胸椎 椎小关节退行性变 螺旋CT 应用
  • 简介:腰椎关节退变又称腰椎关节综合征,由此导致的体滑脱称退行性滑脱即假性滑脱(本文中没有特别注明“真性”二字时,是指假性滑脱),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危害在于导致椎管狭窄而引发腰腿痛。现代医学影像学及脊柱外科学都偏重于椎弓峡部裂所致的真性滑脱的研究,而对假性滑脱的讨论相对较少。

  • 标签: 腰椎小关节退变 假性滑脱 CT征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双颞下颌关节弹响安氏Ⅱ2错牙合髁突位置的特点。方法选取伴双颞下颌关节弹响安氏Ⅱ2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并比较两组髁突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髁突内外径大,髁突前后径关节窝前间隙、关节窝上间隙、髁突橫距大,关节窝后间隙明显减小;且72.5%髁突为关节窝后移位。结论与个别正常牙合相比,伴双颞下颌关节弹响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的髁突向后、向下、向外移位。

  • 标签: 颞下颌关节弹响 安氏Ⅱ2错牙合 髁突 锥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尾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研究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研究组(35例)应用头尾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35例)应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和比较组间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25.48±5.87)ml、手术时间(111.14±3.25)min、排气时间(3.48±1.05)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头尾联合入路的效果较为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结肠癌 手术入路 腹腔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寰经后弓块螺钉和寰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1年2月,对66例寰枢失稳的患者随机选择一经后弓块螺钉固定和一经寰块螺钉固定结合枢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通过寰螺钉置钉操作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内固定稳定情况评定疗效。

  • 标签: 寰枢椎失稳 寰椎侧块 侧块螺钉 固定技术 自身对照 后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数字X光片对颈椎关节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64例颈椎拍片患者的双斜位片进行比较,评价数字X光点片与普通拍片对现实关节间孔的优越.结果两组照片对比数字X光点片明显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位置的调整,关节关节关节间孔的显示上优于普通摄影.结论颈椎的双斜位拍片的设备选择和拍片的位置选择对诊断直观重要,数字X光机点片对显示颈椎关节病变及退行性病变的早期影像学征象更加优越,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寰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目的是恢复寰枢的稳定性及生理功能,解除神经压迫,防止继发损伤。

  • 标签: 寰椎关节脱位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