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MSCT在-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期间,22例诊断为-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扩张症患者的CT图像,综合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出现-基底动脉管径≥4.5mm,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均高于鞍背层面,20例患者出现血管偏移,18例患者出现脑干或延髓受压。结论:MSCT可以有效显示-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扩张症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扩张症 MS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VB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影像学检查医师对其行高分辨力MRI(HR-MRI)检查。记录78例疑似VBDA患者HR-MRI检出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情况,计算HR-MRI检查对VBD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8例患者经HR-MRI诊断VBDA占比为91.03%,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为9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VBDA的敏感性为95.89%、特异性为80.00%。结论应用HR-MRI诊断VBD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利于提高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的检出正确率。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查明明 李芸 吴敏 黄抗默 刘锐 刘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 210002,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南京 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 210002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CI 1.562~17.317,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CI 1.469~42.042,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CI 0.613~22.812,P=0.153)。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 标签: 卒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58例住院--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单盲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和盐酸丁咯地尔注射剂0.1g静滴,每日1次,疗程7天,统计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组明显--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头痛、头昏等症状,30例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组显效23例(76.67%)、有效5例(16.67%),总有效率93.33%;盐酸丁咯地尔注射剂对照组显效14例(50.00%)、有效6例(21.43%),总有效率71.43%。经卡方检验x2=6.088 ,p﹤0.05,差异有显著性。未发现天麻注射液有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可用于急症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天麻素注射液 随机对照试验 从肝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内基底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后脑缺血的发生情况,分析脑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完成EVT治疗的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对患者展开6个月随访,统计脑缺血发生情况,根据治疗后脑缺血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自制调查问卷,查阅患者资料或通过询问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记录患者相关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颅内基底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脑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6个月随访统计,本研究97例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均完成EVT治疗,治疗后14例发生脑缺血,发生率为14.43%(14/97);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动脉瘤长径大、EVT治疗时间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基底动脉瘤EVT治疗后发生脑缺血的影响因素(OR>0,P<0.05)。结论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EVT后仍有脑缺血发生风险,可能与患者动脉瘤长径大、EVT治疗时间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上述风险因素,针对有治疗后脑缺血发生患者应积极展开干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脑缺血 动脉瘤长径 治疗时间 高血压 糖尿病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且颅内段-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卒中危害更大。强化内科治疗为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的一线治疗手段,但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因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而限制了其在颅内-基底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推广。本文对颅内段-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主要并发症的特点,并对其处理流程和预防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且颅内段-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卒中危害更大。强化内科治疗为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的一线治疗手段,但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因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而限制了其在颅内-基底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推广。本文对颅内段-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主要并发症的特点,并对其处理流程和预防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参芪四虫汤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本文总共纳入107例观察对象,均是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分为甲组(尼莫地平,n=53)与乙组(尼莫地平+参芪四虫汤,n=54)。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在眩晕症状积分上,乙组低于甲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并分别实施传统治疗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以此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基底动脉血流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以使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获得最优治疗效果,并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基底动脉血流速。

  • 标签: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疗效果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4例,余15例均为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其与后床突的关系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10例采用经额眶颧入路,5例采用经翼点入路,4例采用经颞下入路。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造影观察手术夹闭的效果,术后次日行CT血管成像复查;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9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17例,动脉瘤包裹加固2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因小脑梗死导致眩晕和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偏瘫,1例昏迷。其中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2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0±8.1)个月(6~50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37 d因肺部感染死亡。18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的mRS 0~1分10例,2分3例,3分3例,4分2例。结论开颅夹闭手术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根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4例,余15例均为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其与后床突的关系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10例采用经额眶颧入路,5例采用经翼点入路,4例采用经颞下入路。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造影观察手术夹闭的效果,术后次日行CT血管成像复查;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9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17例,动脉瘤包裹加固2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因小脑梗死导致眩晕和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偏瘫,1例昏迷。其中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2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0±8.1)个月(6~50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37 d因肺部感染死亡。18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的mRS 0~1分10例,2分3例,3分3例,4分2例。结论开颅夹闭手术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根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源影像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CTA pc-ASPECT)评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35例术前经CTA影像确诊的AVBO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84 (62.40±13.46)岁。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观察靶血管远端栓塞、颅内出血等围手术期事件、血管内取栓相关并发症;依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值评定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预后良好组的CTA pc-ASPECT评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4例(97.1%)血管成功再通,6例术中发生靶血管远端栓塞,22例(62.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TA pc-ASPECT评分比较P值均<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对CTA pc-ASPECT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930(95%可信区间0.850~1.000),最佳界点值是7.5分(灵敏度72.7%,特异度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pc-ASPECT评分≥8分为AVBO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23.850,95%可信区间2.005~283.704, P<0.05)。结论CTA pc-ASPECT评分可独立预测AVBO患者血管内治疗早期临床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基底动脉,其中mTICI 2b级3例,3级12例。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1例,3例取栓2次,1例取栓3次。术后24~48 h复查头部CT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4.8 ± 2.1)分比(16.1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可以提高血栓抓取的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Penumbra抽吸导管 Solitaire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治疗,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基底动脉,其中mTICI 2b级3例,3级12例。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1例,3例取栓2次,1例取栓3次。术后24~48 h复查头部CT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4.8 ± 2.1)分比(16.1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numbra系统逆向半回收Solitaire支架,可以提高血栓抓取的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Penumbra抽吸导管 Solitaire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CTA测量的形态学参数分析基底动脉动脉瘤(BT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图像特点,并根据BTA是否破裂分为动脉瘤未破裂组(44例)和动脉瘤破裂组(1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瘤相关形态学参数。采用χ²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指向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长径、动脉瘤高度、瘤径宽度、纵横比、大小比、动脉瘤角、血流角、基底血管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近端长轴的夹角(P1-P1角)、双侧小脑上动脉近端长轴的夹角、分叉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与基底动脉夹角之和)进行统计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一步做ROC曲线分析。结果形态不规则的BTA更容易破裂(χ²=5.412,P<0.05)。破裂组动脉瘤长径[(4.18±2.11)mm]、瘤径宽度[(3.06±1.75)mm]、P1-P1角(148°±18°)均小于未破裂组[分别为(6.38±2.21)mm、(5.20±1.59)mm、1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纵横比(1.19±0.13)、基底血管角(82°±11°)、分叉角(212°±18°)均大于未破裂组(分别为1.05±0.18、70°±10°、18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β=4.878,OR=11.418,P=0.019)、BVA(β=0.165,OR=1.177,P=0.043)、P1-P1角(β=-0.223,OR=1.080,P=0.029)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BTA破裂的BVA、P1-P1角临界值分别为76.7°、158.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86,两者联合诊断BTA破裂的AUC为0.89。结论动脉瘤形态、BVA、P1-P1角均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动脉瘤形态不规则、BVA>76.7°、P1-P1角<158.5°时BTA更易发生破裂。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小鼠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雄性SPF级C57/BL6小鼠24只,弹性蛋白酶组小鼠(n=12)小脑延髓池注射2.5 μl含有25 mU弹性蛋白酶的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n=12)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作后2周进行活体小鼠头颅MRA检查。模型制作成功定义为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70°,或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10%,或基底动脉偏离中线1级以上,或动脉直径增加百分比≥25%。结果弹性蛋白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有2只和1只小鼠未正常苏醒或死亡。生理盐水对照组11只存活小鼠均未见明显椎动脉基底动脉异常,弹性蛋白酶组10只存活小鼠造模成功率为80%,两组之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蛋白酶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小鼠平均基底动脉直径(0.30 mm对0.22 mm;P<0.05)、平均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15°对170°;P<0.05)以及平均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31%对5%;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A能较好地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小鼠VBD模型。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 胰弹性蛋白酶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