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与经济学的相通之处使得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法律成为可能。在民事诉讼,国家提供诉权,民众寻求公力救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与民众都是经济人,诉权的供与求也存在着三种情况。但是,研究法律问题,不是单纯的量化分析,价值因素也被考量。诉权为国家垄断,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有益于保障权利、实现法律秩序。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的限度在于法院的支出的增加应当小于当事人的纯收益(收益—诉讼费用)。经济分析有益于司法实践的理性,在实践,应更好地保护民众权利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权 经济人 供求
  • 简介:夜来无事闲翻书。读杨立新的《审讯轶事》(载《法学家茶座》第七辑)。文章开宗明义,审讯分为讯问和询问。在刑事审判工作,对被告人的审讯,叫做讯问,是审讯的意思,对证人的审问,叫做询问。这样的确分开了对被告人和证人审讯的不同。在民事审判工作,对当事人的审讯叫做讯问,对其他当事人和证人的审讯叫做询问。

  • 标签: 讯问 民事诉讼 《法学家茶座》 程序 刑事审判工作 民事审判工作
  • 简介:<正>和解制度在各国民事诉讼立法均有明定。它对于促使当事人双方通过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除1986年12月2日通过并公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已对破产诉讼的和解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以外,民事诉讼法(试行)(以下简称民诉法)仅在第46条、第51条以及第181条涉及和解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可少的诉讼制度来说,不免过于笼统、抽象而难以适应诉讼实践的客观需要。另外,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现状来看,对于和解问题也缺乏系统研究,学者著述中极少专门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和解问题加以探讨,并为立法机关日后修订民诉法、完善和解制度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 标签: 对方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学 和解协议 人民法院 民诉法 和解制度
  • 简介:之后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法官不得依职权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四、调解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调解之前应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

  • 标签: 诉讼中调解
  • 简介:<正>国际民事诉讼的代理制度,是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解决涉外民事案件的外国当事人是否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诉讼,可以委托哪些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及诉讼代理人的权限如何等重要问题。在国际民事诉讼,律师代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制度,虽然没有国际条约规定,但散见于各国的民事诉讼。而领事代理制度则是国

  • 标签: 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 律师代理 诉讼地位 代理制度
  • 简介:诉讼理论上讲,不变期间特指当事人不服法院裁判而寻求进一步救济的期间,如上诉期间、提起再审之诉的期间等。为使民事诉讼程序能够早日确定,不变期间一旦经法律规定,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均不能由受诉法院依职权或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延长或缩短,此乃不变期间区别于其他法定期间的根本特质。当事人耽误不变期间即产生当然失权的效果,不过,当事人若因不可归责于已的事由而耽误不变期间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回复原状并补行相应的诉讼行为以资救济。在大陆法系民诉立法,对于不变期间往往直接冠以“不变期间”之名以示与通常法定期间的区分。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不变期间的规范并不合理,亟待完善。

  • 标签: 不变期间 通常法定期间 回复原状
  • 简介:<正>民事诉讼的反诉与反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反诉就是在已经发生的诉讼,被告为了抵销、吞并原诉,或为保护其民事权益,而以原来诉讼的原告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和原来诉讼有联系的独立请求.反驳则是被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提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原告的主张,并使原告败诉的一种诉讼手段.如房屋纠纷,出租人请求承担人给付一年欠租,而承租人提出所以一年未付,是因为过去出租人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讼请求 合法权益 民事权益 原告 房屋纠纷
  • 简介:自认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我国对于白认的规定过于概括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未能使自认在诉讼发挥其应有的程序功能。本文从自认的概念,理论基础,基本构成要件和适用的除外情形对自认规则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自认 案件事实 辩论主义 处分权主义 除外情形
  • 简介:那么当事人在和解、调解过程作出的让步是否产生诉讼自认之效力,我国建立和完善自认制度过程也应明确规定诉讼外的自认不产生自认效力,由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尚未就诉讼代理人对事实自认的问题作出规定

  • 标签: 自认效力 诉讼中自认
  • 简介: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易被伪造篡改和复合性等特点.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体现出书证的特质,在诉讼可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 标签: 电子证据 民事诉讼 电子商务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论述民事诉讼应考虑的证明责任的合理分担、转移、举证满足的相对性,倒置及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并论述了民事诉讼应重视有关民事诉讼证据的新规定.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明责任 法律 证据
  • 简介:民事诉讼引入诚信原则的目的在于修正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过头之处.所谓“协同型诉讼模式”便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展开.我国民事诉讼法不仅有必要将诚信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予以规定,而且还需要规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本文基此分析了当事人违背诚信原则的各种客观表现形式,并提出了防治这些行为的法律对策.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中国 诚信原则 协同型诉讼模式 法律对策 对抗制诉讼模式
  • 简介:摘要:我国现行法律未对民事诉讼领域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定,陷阱取证应当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以使法官判断陷阱证据的证据能力时有法可依,实现同案同判。应当肯定陷阱证据的可采性,限制陷阱取证仅可适用于侵权或违约案件,只能涉及财产性利益而不涉及人身性利益,并且只有在当事人穷尽其他合法取证方式仍难以取证的情况下,才可采用陷阱取证的方式取证,以免当事人滥用陷阱取证方式。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陷阱取证 机会提供型 恶意诱发型
  • 简介:程序保障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诉权底线.西方法治国家从意思自治的私法理念出发,经历了民事诉讼的职权主义模式到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嬗变,捍卫了宪法的人权精神,推动了民主和法治的进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12月,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已正式纳入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序幕正式拉开.是否能够用程序正义的理念来指导改革的方向,用维护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来统领民事诉讼制度,是决定这次立法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民事诉讼 程序保障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诉权要素 审判权
  • 简介:[5](P. 237) 抗辩者应当对其主张的抗辩事实承担证明责任,该说认为证明责任一方面要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行为责任),则当事人可以证明该事实存在作为权利消灭抗辩

  • 标签: 抗辩否认 诉讼中抗辩
  • 简介:自认(admission)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规则,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论主义。荚荚法系围绕效果意思说来理解自认概念,大陆法系围绕观念通知说来理解白认概念。与两大法系的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对自认规则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立法处于初步构建阶段,远远落后于司法实战。加强对自认规则的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司法实践,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认 法律内涵 “两大法系” 认识 完善
  • 简介:诉讼财产保全主要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而采取,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采取保全措施的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 标签: 诉讼中财产 财产保全
  • 简介: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弥补了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规定的不足,为我国民事审判实践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但是它是在“当事人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过分强调双方当事人的对抗和法官的消极中立,根据近四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产生了诸多问题:(1)“诉讼达尔文主义”①。双方当事人因为资力、法律知识、诉讼经验等悬殊而处于实质上不平等的地位,造成诉讼的弱肉强食。(2)信访案件增多。《规定》实施后信访案件要比未实施前增加了5%,一方面因为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规定》过分追求形式公正赋予了当事人过多的权利,导致一部分人滥用权利,而另外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而使某些权利不能得到保障,承担了败诉的结果而觉得冤屈。(3)广大农民的不理解。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普遍请不起律师,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收集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他们就形成了诉讼上的弱势群体,并且《规定》有诸多条款是将原来由法院完成的任务转移到当事人身上,无疑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明明觉得自己有理,可往往在诉讼输了官司又赔钱,与他们“有理走遍天下”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广大农民对这种情况不理解,甚至感到沮丧。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当事人主义 《规定》 协同 审判实践
  • 简介:民事诉讼,证明贯穿于诉讼的每一个阶段,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因而,正确把握证明的实质,了解证明规则,弄清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证据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研究,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公平、民主的诉讼制度的重要前提.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明 证明责任 证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