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沈从文的故事,不一定在大家身上都发生过;但类似的事情呢?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

  • 标签: 沈从文知错就改
  • 简介:今年是沈从文逝世二十二周年。1988年5月10日,他在北京驾鹤西去,12日,萧乾写了一篇《没齿难忘——悼沈从文老师》,刊载在15日的台湾《中国时报》上。文中有这样几段话:“听到从文先生的噩耗,我万分悲恸。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损失……他做什么都出色,首先是由于他具有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一颗忠诚的心。”

  • 标签: 沈从文 《中国时报》 追忆 献身精神 文学界
  • 简介:1947年,沈从文先生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在来稿的作者中,有一个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16岁学生,名叫章恒寿,当时笔名芦苇。芦苇的诗作,沈先生曾选发在《文学周刊》上。当年9月,沈先生收到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青年人的来信,说他父亲得病就医,死后殡葬,家中负债,母亲和姐姐十分愁苦。他打算预支些稿费,以偿还部分债务。收到信后,沈先生心情沉重。

  • 标签: 沈从文 高等工业学校 青年人 周刊 文学 芦苇
  • 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 标签: 沈从文 《边城》 小说 文学评论
  • 简介:<正>1一九四九年后,先前从中国腹地湘西走出的两个人,在北京应该是颇有名望的。一个武的,叫贺龙。当兵出身,一生征战。他是开国元勋,理所当然地可以坐上国家高位,高高在上。可是他的人生之船在后来的一段逆流中竟然遭到了覆没。一个文的,叫沈从文。也是当兵出身,后弃甲从文。他是著名作家。他的人生之船在共和国最初的一段时日里,陷入泥沼,几近沉没。后来他自我调整,驶上了还算平稳的航道。

  • 标签: 沈从文 贺龙 湘西 国民党 自我调整 开国元勋
  • 简介:青岛市福山路3号,有一个很别致的建筑,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沈从文的故居。这座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花岗岩立面,融合了德式日式两种风格,看上去颇是幽静雅致。1931年8月,沈从文接受了杨振声的邀请来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这里,沈从文创作完成了《胡也频传》、《记丁玲》、《月下小景》等重要作品。

  • 标签: 沈从文 青岛市 《月下小景》 中国历史 砖混结构 青岛大学
  • 简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湖南乡下的沈从文,在胡适的提携和帮助下,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左翼作家的批判以及胡适对他的影响,沈从文不得不“搁笔”放弃文学创作,从事文博工作.但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胡适却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政治尾巴。

  • 标签: 胡适 沈从文 张兆和 中国公学 文艺副刊
  • 简介: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个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蓬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啼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 标签: 沈从文 《边城》 小说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 简介:最近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封沈从文先生1974年给我父亲的信。信是用蝇头小楷写在一叠中式信签上的,足足有十页之多。沈先生在信中详细谈了他的身体情况和写作计划,最后提到他住房的实际困难,这已经影响到他的写作,希望父亲向历史博物馆的领导反映一下。这使我回忆起陪同父亲两次拜访沈从文先生的情况。

  • 标签: 沈从文 亲和 写作计划 历史博物馆 父亲 回忆
  • 简介:雪天行船十五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沈从文给三三写信,说自己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躺在船舱里,听着河水的流动声,想办法入睡,却不知什么原因。清晨醒得早,天空尚未亮透,裹紧被子等待人们醒来。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笔者病退后,不时去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读帖抄碑。一天,在静悄悄的阅览室里,突然有人发出“喏!喏!喏!沈从文!沈从文”的低语,我猛地抬头望去,只见一老者已缓步向古籍部办公室走去。我非常遗憾没有见到沈从文先生的庐山真面目,但这难得一见的沈先生背影,却成为我永久幸福的回忆。

  • 标签: 沈从文 浙江图书馆 80年代 古籍部 阅览室 办公室
  • 简介:1956年11月5日巴金:三小姐寄了个照相来给你和蕴真,还盼望你们有阖家照相给我们一张,留下个纪念。她来信说已能半天作事,上了工。如想离开北京玩玩,大致将是明年后年事了。我明天下午回北京。拟和叶至善同去湘西自治州看看,只是路上占时间过多,在湘西或只好稍稍看一点点地方情况,就得回来。其实如时间从容,坐帆船上下,费时二十天,见闻必格外亲切!和二十年前情形对照,必有许许多多可以记载下来的事情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自治州 书简 叶至善 照相 北京
  • 简介: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啼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 标签: 沈从文 《边城》 乌篷船 杜鹃花 吊脚楼 山水
  • 简介: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7年后,中国一份著名的报刊《南方周未》通过对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专访,透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沈从文先生在1988年能活到10月份。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便肯定是他了。读完这篇报导不禁更加让人慨叹唏嘘感怀系之。

  • 标签: 沈从文 先生 诺贝尔文学奖 《南方周未》 马悦然 汉学家
  • 简介: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实在不忍目睹他们趴在煤窑挖煤的惨状。一天,我照例坐门诊,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中等个子,穿着随

  • 标签: 沈从文 向阳湖文化 高血压 卫生所 卫生院 满足他的愿望
  • 简介: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棓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 标签: 《边城》 沈从文 吊脚楼 码头 房子
  • 简介:  1934年,张兆和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1934年,沈从文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痴情的男人.  在1月12日至2月2日的湘西水路上,沈从文坐在船舱里给张兆和写了几十封信,光1月16日那天,他就写了六封.这几十封情书,不再是张兆和一个人的,它早已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笔财富,成为一篇篇优美、细腻的美文,成为现代人追溯一条古老河流的最好读物.写乡村的散文大家,有卢梭、吉辛、梭罗,写一条河流的,恐怕就只有沈从文了.一条三十年代的沅江,在他从桃源上船那天起,就在给张兆和的情书里如数家珍般展现.那个冬天,沈从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一路慢悠悠坐在船上,看沅江两岸的风景,一路甜蜜地给张兆和写信.他的痴情和多情,像船下清澈的河水,悠悠流向张兆和的梦境.……

  • 标签: 沈从文爱情
  • 简介:读1950年4月25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三期(总第十五期),偶然发现一则有关沈从文的消息.

  • 标签: 沈从文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