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学生就业情况将直接反应学校治学水平,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想法,掌握学生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去解决学生面临择业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学生就业意愿分析学生需求,整理学生后期工作岗位数据与就业意愿对比综合考量发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选择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考研和考公;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目标,但是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人总体较低;学生对于个人规划仍不明确,存在盲目择业现象。经过意愿和结果数据对比,建议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系统就业目标,不要局限当下薪资福利待遇。学校谋求家庭和社会资源助力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使学生了解自我,扩展大学生就业岗位选择,逐步培养相关就业能力。明确个人未来规划,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自行择业,最终实现就业质量提升。
简介:【摘要】FDI是一个地区能够融入全球的经济、参与产业链分工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引进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河北省是一个工业大省,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因此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都有优势。
简介: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河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系统的促进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简介:摘要:自国家不再实行“统包统分”后,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工作转变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适逢互联网快速发展,我国逐步构建起由政府网站为主导、高校网站和社会招聘网站组成的就业信息化平台。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对就业信息化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教育部升级推出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系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和数字化能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资源迫切需要整合升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水源性高碘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为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精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2018版)》,在河北省的5个市35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水源性高碘监测。按照2017年河北省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调查结果,各监测县将水碘中位数> 100 μg/L的行政村按照水碘值进行排序,采用系统抽样法,每个县抽取5个行政村,如果少于5个行政村则全部抽取(如有水碘中位数> 300 μg/L的行政村,则至少抽取1个),在抽中行政村开展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8 ~ 10岁儿童盐碘、尿碘、甲状腺容积,以及孕妇盐碘、尿碘检测。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推荐的"适合缺碘及高碘地区水碘检测的方法"检测水碘,半定量法检测盐碘,《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检测尿碘,B超法检测儿童甲状腺容积。结果35个县共监测167个村,采集水样239份,水碘中位数为163.95 μg/L,范围为5.53 ~ 930.82 μg/L。共检测盐样6 772份,检出未加碘盐3 495份,未加碘盐率为51.61%(3 495/6 772)。共检测儿童尿样6 101份,尿碘中位数为328.00 μg/L。在35个县中对8 ~ 10岁儿童6 103人进行甲状腺检查,检出甲状腺肿(甲肿)306人,甲肿率为5.01%(306/6 103);检出甲状腺结节34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0.56%(34/6 103)。共检测孕妇尿样713份,尿碘中位数为221.70 μg/L。结论河北省水源性高碘地区儿童碘营养处于过量水平,孕妇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除采取停供碘盐措施外,应进一步扩大高碘地区改水降碘工程覆盖面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监测。
简介:摘 要:在我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生活质量,为提升居住地区的服务功能,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但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依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城镇老旧小区实行多元主体协调共治还未在理论层面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共治理格局的思想也未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充分应用,本文可以验证相关理论的可行性,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本文深入研究老旧小区改造的国内外背景,提出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宣传工作、完善部门协调等多项对策建议,提出城乡治理现代化的应然期望,为我国城市更新的模式提供实然指导,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简介:摘要:研学旅行是非遗旅游的主要形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研学旅行是“用鲜活的非遗教育打造文化传承”的一条有效的渠道。研学旅行可以作为非遗大规模传承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非遗也能成为研学旅行难能可贵的活教材,二者相辅相成。河北是非遗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研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将非遗传承与保护置于研学语境下,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打开了新的视角;构建基于非遗传承的课程体系,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融合,开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