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效果。方法2014年8月—2015年8月为干预前组,2015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年9月—2016年9月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全院及重点科室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血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干预后全院总体、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42.21%、45.19%、74.71%分别提高至53.54%、55.68%、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施干预后除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外,其他科室均达到了医院设定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要求;但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分别由干预前的5.46%、11.67%提高至干预后的11.66%、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漏报率由干预前的13.56%下降至10.98%(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57.36%下降至54.47%(P<0.001)。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同时,医院感染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源性疾病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4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主动监测信息,对患者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4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应加强目标菌监测,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合理膳食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方法与结果,为临床预后与检验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纳入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采集60例患儿粪便标本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统计60例患儿的检验结果。结果本组纳入60例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工获取病原菌53株,检出率为88.33%,病原菌中志贺菌占比最高,其次为弧菌属、气单胞菌等其他菌种,病原菌属检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强。结论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等均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于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基于此,在治疗中应给予其重视,并选择有效的手段开展预防治疗工作,改善预后效果。
简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防护实验室,是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外界环境不受污染的防护屏障。近年来,强致病性微生物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扩散。世界各国为满足应急控制传染病突发事件以及提升生物国防实力的重大需求,纷纷开始加紧建设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阐述了世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与等级划分,各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与成果以及我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国产化四级模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技进展,并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效果。方法在进行本次研究调查之前,我院要将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确定所有患者均为儿童细菌性腹泻,在此基础上,我院选取了68名在我院进行医治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进行研究,这68名患者的病例选取时间均在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之间,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观察分析患者的检验效果以及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结果经过研究调查,发现采用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而且在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方面表明,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治疗腹泻的药物都有着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5月—2015年12月0~1岁1300份腹泻患儿样便监测资料。使用常规病毒及细菌检测法检查样便,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本次监测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1000份,总检出率为76.92%;细菌共检测300株,病毒共检测出660株,隐孢子虫40例。肠道致病细菌的检测率最高的是秋季,最低为冬季,腹泻病毒检出率呈现“W”折线走势。检出率结果显示,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导致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腹泻主要发生于0~6个月的婴儿群体,且集中在夏秋季。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医院血培养标本的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17年04月30日-2018年04月30日我院收治的500例血培养标本纳入本次研究,对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血培养标本在12小时阳性报警率为40.0%,24小时阳性报警率为72.0%,48小时阳性报警率为89.0%以,72小时之内阳性报警率为96.0%。病原菌构成中,大肠埃希菌共11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共4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共36例。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于哌拉西林耐药性强,超过70.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美罗培南之外)耐药率超过75.0%。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3.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62.0%。革兰阳性球菌之中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有很高的耐药性,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果在医院的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主要是以肠杆菌科为主,不同的菌属细菌对于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比较大,耐药形势比较严峻,对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率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用药的规范性提供相关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我院4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类别。结果4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因此在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同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中不同性别与年龄急性腹泻患儿检验结果。方法选择100例于我院治疗的急性腹泻患儿,纳入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全部100例急性腹泻患儿中病原微生物检验阳性检出56例,占比56.00%,其中细菌所致急性腹泻14例,病毒所致急性腹泻42例。男、女患儿分别占比54.10%、53.84%;3周岁以上患儿阳性检出高于1至3周岁、1周岁以内,分别为71.43%、56.45%、37.50%;夏季、冬季入院患儿阳性检出率(83.87%、67.57%)高于春季与秋季(44.44%、35.71%)。结论小儿急性腹泻无性别差异,年龄方面3周岁以上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阳性比例较高,且高发于夏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