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将模式识别领域的经典算法——Fisher线性判别应用于Am-Be中子源混合场特定能量段的中子/伽马粒子甄别研究。液闪探测器由Ф0mm×50mm的BC501A液闪和R329型光电倍增管组成,探测器距Am-Be源80cm放置,用泰科公司的DPO7104型示波器数字化采集探测器信号。结果表明,Fisher线性判别以获得高甄别品质因子为准则来构建投影向量,其甄别结果优于以向量投影法为代表的投影类波形甄别方法。
简介:区别于现有发射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载波波形的谐振区雷达系统(RRRS),提出了拥有比传统OFDM波形更窄频率间隔的密集多载波(DMC)雷达波形。在相同带宽内,DMC波形包含了更多的子载波,从而能提供更高的频率分集。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最优权重累积目标检测(OWATD)方法。该方法采用最佳权重系数来累积不同频率的电磁回波,分析了当回波信噪比(SNR)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检测性能,并给出了采用DMC的OWATD方法优于采用OFDM的匹配滤波方法的条件。仿真结果表明,DMC的目标检测性能优于OFDM,而且OWATD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采用DMC和OFDM波形的传统方法的检测性能。
简介: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充分利用全波场的振幅、相位以及频率信息,采用较少的频率便能反演得到精度很高的速度模型。本文以有限单元法为基础,对起伏地形条件下二维声波频率域全波形反演进行了研究。在正演算法中,针对截断边界问题,并考虑多频率联合反演中计算区域采用同一套剖分网格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起伏地形的衰减边界条件算法。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控制方程波数项中引入衰减因子,通过一定方式调节衰减因子使得声波在衰减层中充分衰减,达到压制截断边界影响的目的。根据指数衰减规律,文中推导出了一种新的衰减因子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不同频率条件下衰减层厚度计算公式;在反演算法中,采用共轭梯度法求解高斯牛顿反演迭代方程组,避免直接求解雅克比矩阵和Hessian矩阵带来的巨额计算量,并采用相同的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初始模型和频率组合对全波形反演结果的影响。起伏地形模型数值模拟和全波形反演数值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指数衰减边界条件算法和基于该算法的全波形反演算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简介:为探寻能够区分矿山微震信号和爆破信号的波形特征,建立基于人工识别标准的事件数据库。人工识别的考虑因素包括:波形的重复特征、波形的衰减特征、信号的主频大小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数据库中的微震信号和爆破信号调整至同一坐标系下发现,两类事件的起振角趋。于集中在不同的区间。考虑到P波到时提取的不准确性,波形起振角难以准确计算,提出以应用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的起振趋势线斜率代替起振角。将首次峰值起振趋势线斜率和最大峰值起振趋势线斜率连同首次波峰及最大波峰的坐标列为特征参数,应用Fisher判别法,能成功实现微震事件与爆破时间的准确分离,识别正确率达到97.1%。
简介:目的采用不同色彩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刺激模式刺激正常眼黄斑部视网膜,观察不同刺激模式mfERG的波形改变及其特征,为将不同色彩刺激模式mfERG应用于黄斑疾病的检测提供正常基线标准和评估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黑/白刺激模式、黑/红刺激模式和黑/绿刺激模式对19例正常视力成年志愿者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一阶kernel反应(FOK)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变化特征,以及稳态闪烁光反应(flicker-30Hz)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正常人FOK以及flicker-30Hz1~5环P1波潜时与刺激色彩的亮度呈负相关,而P1波平均反应密度与刺激色彩亮度呈正相关,P1波峰时和平均反应密度与平均亮度均呈线性回归关系,表现为其亮度特征。结论不同色彩刺激模式存在亮度效应,由不同色彩的不同亮度特征性改变可以客观反映黄斑区不同亮度通道的功能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5例,所有患者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在对早期生活质量上的改善。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体重与CD4+T细胞计数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治疗后患者诺丁汉健康量表评分均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在社会孤独感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质量,但还需通过与患者交流沟的方式减轻患者的社会孤独感,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减轻自身的孤独。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出血患者的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对其临床脑电图诊断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整理研究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60例急性脑出血中,EEG异常较明显,多呈广泛性改变,以双侧或单侧弥漫性θ波为主,伴阵发性δ活动。表浅部位(脑叶、小脑)异常率较高,改变明显,深部病变(脑干、脑室、基底节)异常率较低,改变不明显。脑出血量>40ml患者EEG异常率88.9%;出血量20~40ml患者EEG异常率69.2%;出血量<20ml患者EEG异常率55.2%。血肿20~40ml和>40ml的患者EEG异常率均高于脑出血量<20ml的患者。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的CEEG检查及追踪观察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